《琴调相思引 十月十二夜》

时间: 2025-01-19 15:53:30

玉貌仍同雪一般。

桃红略减别时颜。

任凭憔悴,也尽彀郎看。

小影如魂当月坐,花间不信是人间。

抱来才慰,真个未成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貌仍同雪一般。桃红略减别时颜。任凭憔悴,也尽彀郎看。小影如魂当月坐,花间不信是人间。抱来才慰,真个未成烟。

白话文翻译:

她的美貌依旧如同雪一般洁白。桃花的红颜稍稍减退,似乎是离别时的容颜。即使她憔悴了,仍然能让郎君心疼。她的小影像灵魂一样在月下坐着,花间的人儿不相信这是人间。抱在怀里才稍感安慰,然而她的身影真的好像已化为烟雾。

注释:

  • 玉貌:形容女子的容貌如玉般美丽。
  • 桃红:桃花的红色,常用来比喻女子的娇美。
  • 彀郎:指的是心中所爱的人,这里指“郎君”。
  • 小影如魂:形容女子的身影轻盈,似乎像灵魂一样。
  • 花间不信是人间:形容花海之中,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人间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约1645-1715),字子明,号惟庵,清代诗人,工诗词,尤以词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他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描绘自然景色,常用典雅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琴调相思引 十月十二夜》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可能借此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惆怅。作品中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失去的痛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与愁苦,展现了诗人对爱与美的深切思考。开头两句通过“玉貌”和“桃红”的对比,突出女子的容貌之美,令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和美好。然而,随着“任凭憔悴”一句的出现,诗歌的情感转向,表达了因离别而生的忧愁和对爱的渴望。

接下来的意象描写,诗人以“月下的小影”和“花间的不信”表达了女子的孤独和无助,仿佛她的灵魂在月光下游荡,难以归属。最后一句“抱来才慰,真个未成烟”则是对情感的深刻领悟,虽然短暂的相聚带来了安慰,但爱情的无常使得这一切仿佛随风而逝,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清代文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性和哲思性,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貌仍同雪一般”:开篇用“玉”和“雪”形容女子的容颜,强调其洁白无瑕。
  • “桃红略减别时颜”:桃花的颜色稍有减退,寓意女子青春的流逝或因离别而愁苦。
  • “任凭憔悴,也尽彀郎看”:即使面容憔悴,仍能吸引爱人的目光,表达对爱情的深切依恋。
  • “小影如魂当月坐”:女子的身影在月下,像灵魂一样轻盈,突显出一种梦幻般的美。
  • “花间不信是人间”:在花的世界中,似乎不相信这是真实的人间,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氛围。
  • “抱来才慰,真个未成烟”:最终的安慰只是一瞬,情感如烟般虚无,反映出对短暂爱情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貌比作玉和雪,强调其纯洁和美丽。
  • 拟人:将小影比作魂,赋予了女子身影以灵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如“玉貌”与“桃红”、 “抱来”与“未成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失去的惆怅展开,表现出一种美丽与脆弱并存的情感状态,令人感受到清代文人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貌:象征纯洁与美丽。
  • 桃红:代表青春与美好。
  • 小影:象征灵魂与梦幻。
  • :常作为孤独和思念的象征。
  • :象征虚无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貌仍同雪一般”中的“玉”指什么?

    • A. 颜色
    • B. 美貌
    • C. 物品
  2. 诗中提到的“桃红”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青春
    • C. 财富
  3. 诗歌最后一句“真个未成烟”表达的情感是?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1. B. 美貌
  2. B. 青春
  3.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代王维的《相思》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愁苦,风格柔美,情感细腻。
  • 《相思》:王维通过自然景物表达相思之情,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易顺鼎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