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其三 采莲曲》

时间: 2025-01-19 20:51:07

南浦风微,画桡已到深深处。

藕花遮不住。

不许穿花去。

隔藕丛丛,似有人言语。

难寻溯。

乱红无主。

一望斜阳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其三 采莲曲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南浦风微,画桡已到深深处。
藕花遮不住。不许穿花去。
隔藕丛丛,似有人言语。
难寻溯。乱红无主。一望斜阳暮。

白话文翻译:

在南浦微风轻拂的地方,画舫轻轻划入了深处。
藕花的遮掩不能阻挡去路,不允许穿过花丛。
在那藕丛之间,似乎有人在低声交谈。
难以寻觅,四处飘落的花瓣没有主人,映入眼帘的只有斜阳下的暮色。

注释:

  • 南浦:指南方的水边。
  • 画桡:装饰华丽的船。
  • 藕花:荷花的根茎,象征清丽与柔美。
  • 穿花去:穿越花丛。
  • 隔藕丛丛:在藕的茂密丛生之中。
  • 言语:似乎有人在说话。
  • 乱红无主:飘落的花瓣散乱而无主。
  • 斜阳暮:傍晚的余晖。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藕花”意象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荷花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纯洁和美好。“南浦”则常用于描写江南的水乡风光,富有诗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奇龄(约1660-约1730)是清代的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毛奇龄生活在清代,那个时期的社会风气相对宽松,文人雅士们常常在水边吟诗作对,抒发感怀。此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 其三 采莲曲》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诗的首句“南浦风微,画桡已到深深处”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轻柔的氛围,微风轻拂,船只缓缓划入深处,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接下来的“藕花遮不住,不许穿花去”则暗示了自然的阻隔与美的难以触及,藕花虽美,却让人无法深入其间,表现出一种淡淡的遗憾。

“隔藕丛丛,似有人言语”这句则增添了人情味,似乎在描绘水边的幽静,隐约传来低语声,仿佛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对话。最后“乱红无主,一望斜阳暮”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花瓣的飘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的无常,斜阳映照下的暮色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惆怅与思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柔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南浦风微,画桡已到深深处:描绘南方水边的微风与画舫的悠然行进,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藕花遮不住。不许穿花去:表达了自然的美丽与阻隔,暗示了对美的追求却难以抵达的感受。
    • 隔藕丛丛,似有人言语:引入人声,增添了生活气息,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难寻溯。乱红无主。一望斜阳暮: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花瓣的无主象征着无常,暮色则加深了忧伤的基调。
  • 修辞手法

    • 比喻:藕花比喻纯洁与美好。
    • 拟人:似有人在低声言语,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清新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意象分析:

  • 南浦:象征江南的水乡,代表宁静与美丽。
  • 画桡:象征优雅与闲适的生活方式。
  • 藕花:象征纯洁、柔美,同时也隐含了追求美的艰难。
  • 乱红:象征时光流逝、生命的无常。
  • 斜阳暮:象征结束与惆怅,带有深沉的情感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浦”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藕花遮不住”中“遮”的意思是?
    • A. 隐藏
    • B. 阻挡
    • C. 包围
    • D. 显现
  3.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欢快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描绘自然美,表达个人情感,风格上更为豪放。
  • 《如梦令》:同样注重细腻情感的描绘,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毛奇龄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江南水乡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