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三月十六夜对月》
时间: 2025-01-20 00:4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三月十六夜对月
作者: 何振岱 〔清代〕
谷雨才过,花风余几,中庭夜色如银。
雁过天低,都无半点闲云。
墙匡谁洒南宫墨,看离离林影横陈。
甚心情一样蟾圆,偏爱当春。
思量好景怎消得,只名香爇罢,小酒斟频。
静掩柴扉,虫声旧梦重温。
相期未若忘情好,结清游何必心亲。
漫寻眠笛语悠飏,隔巷频闻。
白话文翻译
谷雨刚刚过去,春风依旧轻拂,中庭的夜色如同银白色一般。
大雁飞过,天空低沉,连一丝闲云都没有。
墙角是谁在洒下南宫笔墨,映照着那层层林影横斜。
心情和那圆月一样,偏偏在这个春天最为喜欢。
想想美好的景致怎么能消逝,只是点燃香烛,频频斟酒而已。
安静地关上柴门,虫鸣声中,旧梦重温。
相约不如忘情自在,游玩的时候何必心意相亲。
随意寻找那悠扬的笛声,隔着巷子频频传来。
注释
-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即将来临。
- 南宫墨:指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南宫是他所处的地方,墨代表书法。
- 蟾圆:蟾蜍,古代常用来比喻月亮的圆满。
- 香爇:点香,象征着雅致的生活情趣。
- 虫声:指夜晚虫鸣的声音,常用以渲染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振岱,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在清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寄情于山水与自然。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末,正值花开之际,诗人借此夜月之景表达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高阳台 三月十六夜对月》以优美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的思考与情感。诗的开头描绘了谷雨过后,在夜色映照下的庭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飞过的雁和无云的天空,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切情感。墙角的墨迹和林影的交错,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记忆的交织。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将自己的心情与明月相连,强调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点燃香烛和斟酒的细节,突显出一种优雅而闲适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反思人际关系,认为相约不如忘情自在,传达了一种对自由与内心宁静的向往。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渗透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哲思,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谷雨才过,花风余几,中庭夜色如银:描绘了春末的夜晚,气候温和,夜色如银,暗示着春天的美好。
- 雁过天低,都无半点闲云:大雁飞过,天空显得格外清朗,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墙匡谁洒南宫墨,看离离林影横陈:墙角的墨迹隐喻书法的优雅,林影则象征着生命的多变与流动。
- 甚心情一样蟾圆,偏爱当春:将心情与明月的圆满相提并论,表现出对春天的特别喜爱。
- 思量好景怎消得,只名香爇罢,小酒斟频:思考美好时光的易逝,选择点香和饮酒来享受当下。
- 静掩柴扉,虫声旧梦重温:关上柴门,虫鸣声中重温旧梦,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怀旧的氛围。
- 相期未若忘情好,结清游何必心亲:与其相约,不如随性而为,强调了自由与内心的宁静。
- 漫寻眠笛语悠飏,隔巷频闻:随意寻找悠扬的笛声,传递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色比作银色,形象生动。
- 对仗:如“思量好景怎消得”与“只名香爇罢”形成对比。
- 拟人:虫声与旧梦的结合,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展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情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色:象征宁静与神秘。
- 雁:代表自由与迁徙,暗示春天的来临。
- 香:象征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
- 虫声:传达怀旧与宁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什么?
- A. 立春
- B. 谷雨
- C. 小雪
- D. 冬至
-
诗中提到的“蟾圆”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明月
- C. 星星
- D. 云彩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 A. 喜爱
- B. 忽视
- C. 恨恶
- D.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是对月的思考,但情感更加沉重,展现了对兄弟的思念。
- 李白《静夜思》:描绘了月下思乡的情怀,情感更为直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解析》
- 《何振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