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英宗皇帝挽歌辞三首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谏省臣无状,龙鳞昔屡婴。
恩深忘位贱,义重觉生轻。
不正诛锄法,仍蒙奖叹荣。
百身何足报,天造固难名。
白话文翻译:
劝谏的臣子没有作为,龙鳞的荣耀曾几度缠绕。
恩情深厚却忘却了自己的卑微,义气重大却觉得生命轻薄。
不正之法被铲除,仍然受到嘉奖和称赞。
即使有百倍的回报,天意所造也难以称名。
注释:
- 谏省:指劝谏的官员,省指劝谏。
- 龙鳞:意指皇帝的威严和荣耀。
- 恩深忘位贱:恩情深厚,却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卑贱。
- 义重觉生轻:义气重大,却觉得自己的生命轻薄。
- 不正诛锄法:指不正当的法律和政策被铲除。
- 蒙奖叹荣:依然受到表彰和赞誉。
- 百身何足报:即使有百倍的报答也是无足挂齿。
- 天造固难名:造化的事情难以称名,无法完全理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资治通鉴》。他以理智严谨著称,在政治上主张中庸,反对极端。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宋英宗时期,表达了对皇帝英宗早逝的哀悼,同时也对当时政治腐败现象的反思,揭示了忠臣的无奈与痛心。
诗歌鉴赏:
这首挽歌辞通过对皇帝的追悼,展现了司马光对政治现状的深切忧虑。诗中以“谏省臣无状”开篇,直接指责当权者的失职,表达了对忠臣被忽视的无奈与痛心。接着,诗人用“恩深忘位贱”与“义重觉生轻”对比,揭示了在权力游戏中,忠诚的臣子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回报。最后,诗人以“百身何足报”感慨,即使再多的回报也无法弥补对亡者的哀思,结尾一句“天造固难名”则深刻地反映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渺小。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铿锵,既有对亡者的追念,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堪称挽歌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谏省臣无状:指忠臣因劝谏而被冷落,展现了对忠诚的无奈。
- 龙鳞昔屡婴:象征权力和荣耀的流失,反映皇帝的失落。
- 恩深忘位贱:强调忠臣的忘我,表达对当权者的失望。
- 义重觉生轻:忠义的价值在权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 不正诛锄法:揭露法律的不公与政治的腐败。
- 仍蒙奖叹荣:即使错误的行为依然被称赞,讽刺政治黑暗。
- 百身何足报:即使有百倍的回报,也无法抵消内心的哀痛。
- 天造固难名:命运的安排是不可知的,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恩深忘位贱,义重觉生轻”,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龙鳞象征权力和荣耀,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让人感受到失落。
- 反讽:批判不正之法,却仍然受到赞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亡帝的悼念,表达了对忠臣无奈与痛心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的现状,揭示了忠诚与权力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龙鳞:皇权的象征,代表威严与荣耀。
- 恩义:表达了忠臣的无私与牺牲,反映了个人道德的困境。
- 法:象征社会的公正与正义,反映出政治的黑暗与不公。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谏省臣无状”中“谏省”指的是什么? A. 劝谏的官员
B. 省去的官员
C. 皇帝的命令
D. 忠诚的士兵 -
“龙鳞昔屡婴”中的“龙鳞”象征什么? A. 忠诚
B. 权力与荣耀
C. 生死
D. 法律 -
诗中提到“义重觉生轻”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生命的珍贵
B. 忠义的渺小
C. 对权力的向往
D. 个人的挣扎
-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哀江头》
- 陶渊明的《饮酒》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更侧重于国破家亡的悲痛,而司马光的挽歌则是对一位皇帝的悼念,情感上更为个人化。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马光相关研究论文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