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安国寺及诸园赏牡丹》

时间: 2025-01-06 11:49:58

洛邑牡丹天下最,西南土沃得春多。

一城奇品推安国,四面名园接月波。

山相著书称上药,翰林弄笔作新歌。

人间朱粉无因学,浪把菱花百遍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和安国寺及诸园赏牡丹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洛邑牡丹天下最,西南土沃得春多。
一城奇品推安国,四面名园接月波。
山相著书称上药,翰林弄笔作新歌。
人间朱粉无因学,浪把菱花百遍磨。

白话文翻译:

洛阳的牡丹是最美的,西南的土地肥沃,春天多雨。
在这座城市中,安国寺的牡丹最为奇特,四周的名园环绕着月光的波澜。
山中有书籍称其为上药,翰林院的文人们挥笔吟诵新歌。
世间的朱粉花没有办法学习牡丹的美,白白地用菱花磨蹭百遍。

注释:

  • 洛邑:古称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城市。
  • 安国:安国寺,是洛阳的一座著名寺院,以牡丹闻名。
  • 山相著书:形容山中的书籍丰富,像药材一样珍贵。
  • 翰林:指朝廷中的文人或学者。
  • 朱粉:指一种美丽的花卉,这里用来比喻其他花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及文学家,以其《资治通鉴》而闻名。其诗词风格简练而深刻,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洛阳牡丹盛开之季,司马光在安国寺及附近园林赏花,以表达对牡丹的赞美和对春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的牡丹,展现了诗人对美丽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间美学的追求。诗的开头便以“洛邑牡丹天下最”开宗明义,直接引出主题,传达出对洛阳牡丹独特魅力的赞赏。接着,诗人提到西南的土地肥沃,春雨充沛,这不仅为牡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也暗示着自然与人文的深刻联系。

接下来的两句将视角转向安国寺,强调其在牡丹中的独特地位,表现出诗人在游赏过程中对文化和自然的思考。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人间花卉的感慨,朱粉花虽美,但无法与牡丹的绝艳相提并论,表达了对美的无奈追求。

整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通过严谨的结构与生动的意象,司马光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美景巧妙融合,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洛邑牡丹天下最:直言洛阳的牡丹是最美的,设定了诗的基调。
  2. 西南土沃得春多:描绘了洛阳的自然条件,暗示牡丹生长的环境。
  3. 一城奇品推安国:强调安国寺在洛阳牡丹中的突出地位。
  4. 四面名园接月波:描绘了周围园林的美景,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5. 山相著书称上药:以山中书籍比喻牡丹的珍贵,展现文化的积淀。
  6. 翰林弄笔作新歌:表现文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与创作。
  7. 人间朱粉无因学:感叹其他花卉无法学习牡丹的美。
  8. 浪把菱花百遍磨:用“浪”和“磨”形成对比,表达追求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相著书”比喻山中书籍的丰富。
  • 对仗:如“洛邑牡丹天下最”与“西南土沃得春多”。
  • 排比:通过多个相关意象的列举,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牡丹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及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人间花卉美的无奈和对文化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美丽与春天的到来。
  • 安国寺:文化与自然的结合体,象征着人文之美。
  • 山书:象征知识与文化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安国寺以什么闻名?

    • A. 书法
    • B. 牡丹
    • C. 笔墨
    • D. 音乐
  3. “洛邑牡丹天下最”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自豪
    • C. 愤怒
    • D.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1.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沧桑。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草的生长象征人生的无常,展现另一种对自然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马光传记》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