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妙语差肩落燕泥,亨涂骧首化龙堤。
敢酬阁老惭非杜,适见夷吾不为齐。
趣觐可无三节召,送行那有一钱赍。
功名自是平生志,旃罽为庭正可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妙趣横生的言语飘然而落,像燕子轻轻落在泥土上;
通达之路如同骏马的头颅,化作了龙堤。
我敢于回应阁老,心中却感到羞愧,毕竟我不是像杜甫那样的诗人;
偶然见到了夷吾,却不愿意向齐国投诚。
进见朝廷时,三次节日的召唤也没有必要;
送行之际,又何必带上一文钱呢?
功名本是我一生的志向,犹如旃檀树在庭院里,理应被耕耘。
注释:
- 妙语:精妙的言辞。
- 差肩:指互相交错、交接。
- 燕泥:燕子落在泥土上,形容轻盈飘逸。
- 亨涂:通达之路。
- 骧首:马头高昂,象征气势。
- 阁老:指高官,阁中老者。
- 杜: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 夷吾:指春秋时期的贤士,孔子的朋友。
- 三节召:指朝廷的召见。
- 一钱:形容微薄的礼品。
- 功名:指名声和地位。
- 旃罽:一种植物,象征美好和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字子达,号长白,宋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怀以及对现实的深刻观察,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答传宪》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文人交游频繁的时期,诗人以此诗回应朋友传宪,表现出对功名的淡泊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歌鉴赏:
《答传宪》是一首体现诗人个性和理想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曹彦约对功名的态度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中开头的“妙语差肩落燕泥”,以“燕泥”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言辞的轻盈与灵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亨涂骧首化龙堤”,将“骧首”与“龙堤”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气势,象征着追求理想和突破自我的渴望。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自谦地提到杜甫,表现出对前辈的敬仰和自我的反思,显示出他虽有抱负,却不敢自诩。随后,诗人提到“趣觐可无三节召”,反映出他对朝廷的态度,表示对官场关系的不屑与冷淡。而“送行那有一钱赍”则表达了他对物质的淡泊,认为送行不必过于讲究。
最后,诗人以“功名自是平生志”收尾,表明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无畏态度,强调功名的追求是他一生的志向,与“旃罽为庭正可犁”相结合,不仅表现了对理想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对现实的深刻理解与接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通过对比与自谦的手法,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坚定,体现出宋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妙语差肩落燕泥:形容言辞如同燕子轻巧落在泥土上,生动且富有趣味。
- 亨涂骧首化龙堤:通达的路仿佛骏马昂首,化作了龙的堤岸,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 敢酬阁老惭非杜:勇于回应阁老,但心中感到羞愧,因自觉不如杜甫。
- 适见夷吾不为齐:偶遇夷吾,却不愿向齐国投诚,表现出对理想的坚持。
- 趣觐可无三节召:即便朝廷三次召见,也并非必要,表现出对官场的淡泊。
- 送行那有一钱赍:送行时不必带上一文钱,体现出对物质的无所谓。
- 功名自是平生志:功名是我一生的追求,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决心。
- 旃罽为庭正可犁:用旃檀树来形容理想与追求,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语言与燕子、骏马、龙堤等进行比喻,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各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自谦:引用杜甫来表现自我谦逊的态度,增添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功名与理想的追求,展示了诗人对物质与官场的淡泊态度,反映了宋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泥:象征轻盈的言辞和自然的生活。
- 龙堤: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 阁老:代表权力与地位。
- 夷吾:象征理想与信念的坚持。
- 旃罽:象征美好与理想,作为耕耘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阁老”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高官
C. 诗人自己
D. 杜甫 -
“送行那有一钱赍”表达的意思是: A. 送行时需要带很多钱
B. 送行不必过于讲究物质
C. 送行的时候要带礼物
D. 送行时应该带上朋友 -
诗中“功名自是平生志”表达的情感是: A. 对功名的轻视
B. 对功名的追求
C. 对功名的无所谓
D. 对功名的依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理想与人际关系的思考,但情感更为沉重。
- 苏轼的《赤壁赋》:表达对历史与理想的反思,情感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对《答传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