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夫人挽辞安门下母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1:26:59

城南塞冠盖,哀挽送何人。

吉卜郊连浚,恩封国号秦。

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

应夺居庐念,朝廷伫弼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南塞冠盖,哀挽送何人。
吉卜郊连浚,恩封国号秦。
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
应夺居庐念,朝廷伫弼臣。

白话文翻译:

在城南,华丽的冠盖高耸,哀悼送行的又是谁呢?
吉卜郊外的水流连绵,赐封的国号是秦。
桓公的碑铭空留古迹,蒿草丛中已不知春天的来临。
应当被夺去的居所,朝廷却在期盼辅佐的臣子。

注释:

  • 塞冠盖:华丽的冠冕,象征着王权和地位。
  • 哀挽:悲伤的送别。
  • 吉卜:指吉卜山,古代的一处地名。
  • 恩封:皇帝赐封的恩惠。
  • 桓碑:指春秋时期桓公所立的碑,象征古代的荣耀。
  • 蒿里:指蒿草丛生的地方,喻指荒凉。
  • 居庐:指居住的地方。
  • 弼臣:辅佐君主的臣子。

典故解析:

  • 桓公: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历史上以仁德闻名。
  • 秦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最终统一了中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晁补之,字公谟,号志道,宋代著名诗人。他以诗词、散文、词等多方面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常表达对历史和人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对历史人物和国家兴衰的感慨,表现了对亡者的悼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思索。

诗歌鉴赏:

《秦国夫人挽辞安门下母二首 其二》是一首抒发怀念与哀悼之情的诗作,通过对古代历史的追溯,表达了对逝去繁华的惋惜和对国家历史的思考。诗的开头“城南塞冠盖,哀挽送何人”即以华丽的场景引入,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哀伤的气氛,带出对送别者的追问,体现出一种对逝者身份的敬重。

接下来的“吉卜郊连浚,恩封国号秦”则勾勒出历史的纵深,展现了秦国的荣耀与权势,暗示着一切辉煌皆有尽头。最后两句“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则通过古碑和蒿草的对比,传达出对历史遗迹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对于当下荒凉与春天来临的无奈。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兴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历史和国家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南塞冠盖,哀挽送何人

    • 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送别的场景,华丽的冠盖暗示着送别者的特殊身份,提问“送何人”则引发读者的思考,表达了对逝者身份的敬佩与疑惑。
  2. 吉卜郊连浚,恩封国号秦

    • 通过提到“吉卜”和“秦”,诗人将个人的哀悼与国家的历史紧密联系,体现出对国家盛衰的感慨。
  3. 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

    • 这里通过古代的桓公碑和荒凉的蒿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历史的沧桑,怀念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却发现已无迹可寻。
  4. 应夺居庐念,朝廷伫弼臣

    • 最后两句通过对“居庐”的思考与朝廷对辅臣的期待,表现出对不幸命运的感慨,流露出对国家治理的忧虑与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桓碑空复古,蒿里不知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冠盖象征权力与地位,蒿草象征荒凉与凋零,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对历史兴衰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冠盖:象征权力与地位,代表逝者的身份。
  • 吉卜:历史地名,象征着国家的根基与文化。
  • 桓碑:古代荣耀的象征,反映历史的沧桑。
  • 蒿里:荒凉与凋敝的象征,暗示春天的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桓碑”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荣耀与历史
    • C. 生命的短暂
  2. “城南塞冠盖”中“冠盖”指代什么?

    • A. 士兵的头盔
    • B. 王权的象征
    • C. 普通人的帽子
  3. 诗人对国家历史的态度是?

    • A. 忽视
    • B. 尊重与思考
    • C. 轻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可以将晁补之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是表现对国家命运与历史的感慨,但晁补之更注重古代历史的追溯,而杜甫则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二者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晁补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