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感怀寄席大光》
时间: 2025-01-08 21:32: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夜感怀寄席大光
管宁白帽且蹁跹,
孤鹤归期难计年。
倚杖东南观北变,
伤心云雾隔三川。
江湖气动春还冷,
鸿雁声回人不眠。
苦忆西州老太守,
何时相伴一灯前。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夜的静谧中,我怀念着昔日的友人席大光。像管宁那样,头戴白帽,闲适而舞动,然而孤鹤的归期却难以计算。拄着拐杖,向东南眺望,北方的变化让我心中感伤,云雾让三条大川彼此隔绝。江湖的风气依然,春天却仍然寒冷,鸿雁的叫声回响,令我辗转难眠。苦苦思念西州的老太守,不知何时能和她一起坐在灯前。
注释:
- 管宁:战国时期的隐士,以高洁著称,常以白帽示人。
- 白帽:象征清白与脱世,表达诗人向往宁静生活的情感。
- 孤鹤:比喻孤独的人,归期难以捉摸,表达对友人关系的惋惜。
- 倚杖:表明诗人年长,身体的衰弱与生活的无奈。
- 三川:指江河湖泊,象征距离与隔阂。
- 鸿雁:春天的象征,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 西州老太守:可能是诗人对某位年长女性的思念与依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季常,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词与诗,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其诗风清新、婉约,常有深厚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夜,诗人身处孤寂的境地,心中思念旧友,既有对友谊的珍惜,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社会动荡的背景也让诗人更加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与珍贵。
诗歌鉴赏:
《春夜感怀寄席大光》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春夜的景象,表露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感深厚而细腻。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对自我理想的追求与对孤独感的意识,管宁身穿白帽,代表着一种高洁的生活态度,但孤鹤的归期又让人感到无奈和失落。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东南与北方的观察,表现出对时事变化的感慨。云雾的阻隔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江湖气动春还冷”,又暗示着外部环境的压抑与内心的苦闷。
最后两句,诗人深切怀念西州老太守,体现了对友情与温情的渴望,渴望在灯火下的相伴,展现出一种温暖的人际关系。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思乡情怀和对友谊的珍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管宁白帽且蹁跹:开篇提到管宁,以其白帽象征高洁,且“蹁跹”表现了一种轻松的状态,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孤鹤归期难计年:孤鹤的意象,表达了对孤独的感受,归期难以预测,象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
- 倚杖东南观北变:借助拐杖,表明年岁已高,目光所及的北方变化,折射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 伤心云雾隔三川:云雾的形象呈现出情感的阻隔与距离,引发了心中的伤感。
- 江湖气动春还冷:春天的寒冷,与江湖气息的结合,体现了内外环境的冲突,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鸿雁声回人不眠:鸿雁的叫声让人难以入眠,象征着思乡之情,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苦忆西州老太守:对老太守的怀念,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珍惜与渴望。
- 何时相伴一灯前:最后的期盼,点明了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鹤”比喻孤独的人,丰富了情感的层次。
- 拟人:如“鸿雁声回”,赋予鸿雁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江湖气动春还冷”,对仗工整,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友谊的怀念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友人的珍惜,对孤独与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帽:象征纯洁、高洁的理想生活。
- 孤鹤:象征孤独与无奈,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 云雾:象征情感的阻隔与不确定性。
- 鸿雁:象征思乡与友谊,带有浓厚的情感寄托。
- 灯前:象征温暖的人际关系,体现对陪伴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白帽”象征什么?
- A. 高洁的生活态度
- B. 贫穷的象征
- C. 年龄的标志
- D. 战争的象征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孤鹤”象征着__。
-
判断题:诗中的“鸿雁声回”表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对/错)
答案:
- A
- 孤独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孤独与思念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在月下独酌,虽孤独但有酒共醉,表现的是一种洒脱的态度。
- 《春夜感怀寄席大光》:陈与义则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孤独的感慨,情感更为细腻和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