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魏使知隰州》

时间: 2025-01-01 10:30:24

几年供奉宣徽殿,一旦腰悬刺史鱼。

戚里园林甲京洛,将坛家世阅诗书。

离筵惜别空银榼,官舍思归梦玉除。

四十专城谁不羡,骖驔千骑拥干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年供奉宣徽殿,一旦腰悬刺史鱼。 戚里园林甲京洛,将坛家世阅诗书。 离筵惜别空银榼,官舍思归梦玉除。 四十专城谁不羡,骖驔千骑拥干旟。

白话文翻译:

在宣徽殿供职多年,如今腰间挂着刺史的鱼符。 戚里园林在京洛地区首屈一指,将门世家饱读诗书。 离别的宴席上,银酒器空空,官舍中思念归乡,梦中踏上玉阶。 四十岁便能治理一方,谁不羡慕,率领着众多骑兵,拥护着军旗。

注释:

  • 供奉宣徽殿:指在宫廷中担任职务。
  • 腰悬刺史鱼:指被任命为刺史,鱼符是古代官员的凭证。
  • 戚里园林:指贵族的园林。
  • 甲京洛:在京洛地区居首位。
  • 将坛家世:指出身于将门世家。
  • 阅诗书:指读书学习。
  • 离筵惜别:指在离别的宴席上感到惋惜。
  • 空银榼:银榼指银制的酒器,空表示酒已喝完。
  • 官舍思归:指在官舍中思念家乡。
  • 梦玉除:玉除指玉阶,梦中踏上玉阶,象征归乡。
  • 四十专城:四十岁便能治理一方城池。
  • 骖驔千骑:骖驔指马匹,千骑指众多骑兵。
  • 拥干旟:干旟指军旗,拥护军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其诗文风格典雅,多写宫廷生活和官场经历。此诗反映了作者对仕途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杨亿在宋代官场生涯中的一段描述,表达了他从宫廷供奉到地方任职的转变,以及对未来仕途的期待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宫廷供奉与地方任职的不同生活,展现了作者仕途的变迁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几年供奉宣徽殿”与“一旦腰悬刺史鱼”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身份的转变。后文通过对园林、诗书、离别、归乡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结尾的“四十专城谁不羡,骖驔千骑拥干旟”则表达了对未来仕途的自信和豪情。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仕途理想和生活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年供奉宣徽殿”:描述作者在宫廷中供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
  2. “一旦腰悬刺史鱼”:突然间被任命为地方刺史,象征着仕途的重大转变。
  3. “戚里园林甲京洛”:贵族园林在京洛地区最为著名,暗示作者出身显赫。
  4. “将坛家世阅诗书”:将门世家,饱读诗书,强调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家族背景。
  5. “离筵惜别空银榼”:离别的宴席上,酒器已空,表达了离别时的惋惜之情。
  6. “官舍思归梦玉除”:在官舍中思念家乡,梦中踏上玉阶,象征着对归乡的渴望。
  7. “四十专城谁不羡”:四十岁便能治理一方城池,表达了对自己仕途的自信和自豪。
  8. “骖驔千骑拥干旟”:率领众多骑兵,拥护军旗,展现了作者的威武和领导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宫廷供奉与地方任职的对比,突出了作者身份的转变。
  • 象征:鱼符象征刺史职位,玉除象征归乡,增强了诗歌的意象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几年供奉”与“一旦腰悬”,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仕途变迁与未来憧憬。通过对比宫廷生活与地方任职,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惋惜和对归乡的渴望,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 宣徽殿:宫廷的象征,代表作者过去的供奉生活。
  • 刺史鱼:地方官职的象征,代表作者新的身份和职责。
  • 戚里园林:贵族生活的象征,强调作者的出身背景。
  • 诗书:文化底蕴的象征,体现作者的学识和修养。
  • 银榼:离别的象征,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
  • 玉除:归乡的象征,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
  • 骖驔千骑:威武的象征,展现作者的领导力和自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腰悬刺史鱼”指的是什么? A. 被任命为刺史 B. 佩戴鱼形饰品 C. 捕鱼为生 D. 装饰官服 答案:A

  2. “四十专城谁不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离别的惋惜 D. 对归乡的渴望 答案:B

  3. 诗中“梦玉除”象征着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离别的惋惜 D. 对归乡的渴望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渴望和对仕途的思考。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对比:

  • 杨亿此诗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都表达了作者对仕途和归乡的思考,但杨亿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身份转变和对未来的期待,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和对仕途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杨亿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