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与西廰参政侍郎弈棋予輸纸笔砚三物以诗见》

时间: 2024-12-29 16:40:06

多年燥吻苍苔砌,秃尽江南石上毫。

五色蛮牋犹有剩,一拳端砚岂胜劳。

萧斋幸预谈宾末,谢墅深降弈思高。

微物供堂方犹豫,丹青笔下枉风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因与西廰参政侍郎弈棋予輸纸笔砚三物以诗见 杨亿 〔宋代〕

多年燥吻苍苔砌,秃尽江南石上毫。 五色蛮牋犹有剩,一拳端砚岂胜劳。 萧斋幸预谈宾末,谢墅深降弈思高。 微物供堂方犹豫,丹青笔下枉风骚。

白话文翻译:

多年来,我在这苍苔覆盖的台阶上,嘴唇干裂,如同江南石上的笔毫已经秃尽。 虽然五色的蛮牋纸还剩下一些,但一方小小的端砚怎能承受如此劳苦。 幸运地参与了这场谈话的末席,谢墅中的深思熟虑显示出高超的棋艺。 这些微不足道的物品供奉在堂上,我还在犹豫,但用丹青笔下却枉费了风骚。

注释:

字词注释:

  • 燥吻:嘴唇干裂。
  • 苍苔砌:长满青苔的台阶。
  • 秃尽:用尽,耗尽。
  • 江南石上毫:指毛笔。
  • 五色蛮牋:彩色的纸张。
  • 一拳端砚:小巧的砚台。
  • 萧斋:指书房。
  • 谢墅:指谢安的别墅,此处借指高雅的场所。
  • 弈思高:高超的棋艺。
  • 微物供堂:指供奉的小物件。
  • 丹青笔下:指绘画或书法。
  • 枉风骚:徒劳无功,未能展现才华。

典故解析:

  • 谢墅:谢安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别墅常用于文人雅集,此处借指高雅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是宋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此诗反映了作者与同僚弈棋输掉纸笔砚后的自嘲与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杨亿在与西厅参政侍郎弈棋后,输掉了纸笔砚三物,以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诗中既有自嘲,也有对弈棋高手的赞赏,以及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自嘲的语气,展现了作者在与同僚弈棋后的复杂情感。诗中“多年燥吻苍苔砌,秃尽江南石上毫”描绘了作者长期的辛劳和疲惫,而“五色蛮牋犹有剩,一拳端砚岂胜劳”则进一步以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无奈。后两句“萧斋幸预谈宾末,谢墅深降弈思高”则转向对弈棋高手的赞赏,同时也隐含了对自身才华的自信。最后“微物供堂方犹豫,丹青笔下枉风骚”则是对整场弈棋的总结,表达了对才华未得施展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多年燥吻苍苔砌,秃尽江南石上毫”:通过“燥吻”和“苍苔砌”描绘了作者长期的辛劳和疲惫,而“秃尽江南石上毫”则以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无奈。
  2. “五色蛮牋犹有剩,一拳端砚岂胜劳”:进一步以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无奈。
  3. “萧斋幸预谈宾末,谢墅深降弈思高”:转向对弈棋高手的赞赏,同时也隐含了对自身才华的自信。
  4. “微物供堂方犹豫,丹青笔下枉风骚”:对整场弈棋的总结,表达了对才华未得施展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秃尽江南石上毫”以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无奈。
  • 对仗:如“多年燥吻苍苔砌,秃尽江南石上毫”中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嘲与感慨,通过细腻的意象和自嘲的语气,展现了作者在与同僚弈棋后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才华未得施展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燥吻:嘴唇干裂,象征长期的辛劳和疲惫。
  • 苍苔砌:长满青苔的台阶,象征岁月的痕迹。
  • 秃尽江南石上毫:用尽的毛笔,象征才华未得施展。
  • 五色蛮牋:彩色的纸张,象征文人的创作材料。
  • 一拳端砚:小巧的砚台,象征文人的工具。
  • 萧斋:书房,象征文人的创作场所。
  • 谢墅:高雅的场所,象征文人的聚会地。
  • 弈思高:高超的棋艺,象征智慧和才华。
  • 微物供堂:供奉的小物件,象征文人的心血。
  • 丹青笔下:绘画或书法,象征文人的才华。
  • 枉风骚:徒劳无功,象征才华未得施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秃尽江南石上毫”中的“江南石上毫”指的是什么? A. 毛笔 B. 石头 C. 纸张 D. 砚台
  2. 诗中“谢墅深降弈思高”中的“谢墅”指的是什么? A. 谢安的别墅 B. 书房 C. 棋室 D. 客厅
  3. 诗中“微物供堂方犹豫”中的“微物”指的是什么? A. 纸笔砚 B. 书画 C. 文房四宝 D. 小物件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样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遗憾。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反思。

诗词对比:

  • 杨亿此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遗憾,但杨亿的诗更多自嘲和感慨,而苏轼的诗则更多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杨亿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