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1-04 13:15:19

历代恢文偃武,四方晏粲无虞。

奸臣招致北匈奴。

边境年年侵侮。

一旦金汤失守,万邦不救銮舆。

我今父子在穹庐。

壮士忠臣何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历代恢文偃武,四方晏粲无虞。
奸臣招致北匈奴,边境年年侵侮。
一旦金汤失守,万邦不救銮舆。
我今父子在穹庐,壮士忠臣何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历代以来,国家在文治武功上的兴盛,四方安定,无忧无虑。然而奸臣却招致北方的匈奴,年年对边境进行侵扰和侮辱。一旦金汤失守,周边国家也都不愿意出手相救。我如今与儿子在这穹庐之中,壮士和忠臣又在哪里呢?

注释:

  • 恢文偃武:恢复文治,停止武功。指国家安定,文治昌盛。
  • 四方晏粲:四方平静,百姓安乐。
  • 奸臣:指那些贪图权势、损害国家的坏官。
  • 北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侵扰中原地区。
  • 金汤:指国家的防线和安全,形容国家的稳定。
  • 銮舆:皇帝的车驾,象征皇权和国家。
  • 穹庐:指帐篷,诗人用以形容自己当时的境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桓,宋代诗人,生于文治盛世,但他的诗作常反映国家动乱、战争带来的忧伤与失落。他在诗中的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常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国家动荡时期,面对外敌入侵、内政腐败的现状,诗人感慨万千,忧心国家的未来,表达了对忠臣良将的渴望与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西江月》充分展现了赵桓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思考。开篇提到“历代恢文偃武”,显现出历史的变迁,曾经的盛世如今已不复存在。诗中通过对比来突显国家的衰败,四方的安宁已经被奸臣的干扰所打破,边境年年受到侵扰,暗示着国家治理的失误和外敌的肆虐。

在面对国家失守时,诗人无奈地提到“万邦不救銮舆”,体现出当时的孤立无援,令人心痛。诗的最后一句“壮士忠臣何处”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忠臣的怀念与对国家未来的渺茫。整首词运用了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情感真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历代恢文偃武:回顾历史,强调文化与军事的平衡。
  • 四方晏粲无虞:描述一个安定祥和的局面。
  • 奸臣招致北匈奴:揭示内部腐败导致外敌入侵。
  • 边境年年侵侮:指代长期的不安与动乱。
  • 一旦金汤失守:强调失去的痛苦与无奈。
  • 万邦不救銮舆:显示国家孤立和失去支持。
  • 我今父子在穹庐:表明个人的处境与无奈。
  • 壮士忠臣何处:追问忠义之士的去向,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恢文偃武”与“年年侵侮”,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国家的安全比作“金汤”,形象生动。
  • 反问:结尾的“何处”引起读者深思,增强情感的渲染。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忠臣的渴望,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通过对比盛世与动乱,展现了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汤:象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失去后万劫不复。
  • 壮士忠臣:象征忠诚与勇气,代表了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江月》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赵桓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金汤”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家
    B. 国家安全
    C. 诗的题材
    D. 诗人的作品

  3. 诗人强调“壮士忠臣何处”是想表达什么? A. 对忠臣的怀念与渴望
    B. 对自己的失落感
    C. 对外敌的恐惧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更加侧重于个人感受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 李白《将进酒》:虽以豪放著称,然其对历史的感慨同样深切,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