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

时间: 2025-01-14 09:32:49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

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胸中不受一尘侵。

却怕灵均独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胸中不受一尘侵。却怕灵均独醒。


白话文翻译:

在经历了八万四千的佛教经文后,谁还能吟出如此妙语呢?
佩戴兰花结成的饰物,心与心之间是同样的情感。
请把诗人呼唤过来一起畅饮。
用刀镂刻的玉石与冰雪之句,犹如高山流水才能识得知音。
我心中没有一点污浊,却怕灵均独自清醒。


注释:

字词注释:

  • 八万四千偈:指佛教经典的数量,象征浩瀚的文化积淀。
  • 妙语披襟:指能够表达出精妙思想的话语,披肩衣襟显得清新洒脱。
  • 纫兰结佩:用兰花编织成的佩饰,寓意高雅和纯洁。
  • 镂玉裁冰:形容诗句如同精美的雕刻,细腻而富有韵味。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出自古代故事,强调志同道合。

典故解析:

  • 灵均:指的是古代诗人宗炳,他的清醒即代表着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常常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词人。其作品多描绘爱国情怀,风格豪放,兼具文人气质与军事才能。

创作背景: 《西江月》是在辛弃疾晚年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文人情谊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与对灵魂的独立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诗人与知音之间的深厚情感。开篇以“八万四千偈后”引入,表明经过无数经典的洗礼,仍然感到言语的匮乏,显示了诗人对文学的敬仰和对自我表达的追求。“纫兰结佩有同心”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心灵相通的深厚情谊。在饮酒作诗的氛围中,诗人邀约知音共饮,体现出对交流的渴望。

接下来的“镂玉裁冰著句”展现了诗歌的精致与典雅,暗示了诗歌创作的艰辛与美好。最后两句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心中清明无尘,另一方面却又害怕灵均独自清醒,意味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词融合了哲思与情感,表现了辛弃疾对友谊的珍视及对自我意识的深刻探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对文学价值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思,是他文学成就的一部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 经过无数经典的学习,谁能再说出如此妙语?
  2. “纫兰结佩有同心。”

    • 佩戴兰花的饰物,象征着彼此之间的心意相通。
  3. “唤取诗翁来饮。”

    • 呼唤诗人共饮,渴望与知音共同分享。
  4.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 精雕细琢的诗句,如同高山流水般知音。
  5. “胸中不受一尘侵。”

    • 我内心清澈无尘,保持着纯净的情感。
  6. “却怕灵均独醒。”

    • 但又害怕灵均独自清醒,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山流水”比喻知音,生动形象。
  • 对仗:如“镂玉裁冰”对仗工整,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知音的向往,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孤独,揭示了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清高与纯洁。
  • 玉与冰:象征优雅与清澈的诗句。
  • 高山流水:象征知音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八万四千偈”是指什么?

    • A. 诗句数量
    • B. 佛教经典数量
    • C. 朋友数量
  2. “纫兰结佩”表达了什么?

    • A. 物质享受
    • B. 心灵相通
    • C. 个人孤独
  3. 诗中“高山流水”比喻什么?

    • A. 美景
    • B. 知音
    • C. 诗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比较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两者都表现了对知音的渴望,但辛弃疾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