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世一场大梦,我生魔了十年。
明窗千古探遗编。
不救饥寒一点。
更被维摩老子,不教此处容言。
炉熏清炷坐安禅。
物物头头显现。
白话文翻译:
人生就像一场大梦,而我在这个梦中挣扎了十年。
明亮的窗子下,千古的典籍在此探寻。
这典籍并不能拯救我饥寒交迫的生存。
更何况维摩老子也不允许在这里讨论这些。
我在炉火的熏陶中,静静地坐着修禅。
万物的本质在此一一显现。
注释:
- 人世一场大梦:指人生如梦,强调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 魔了十年:指在世俗中挣扎、迷惑十年。
- 明窗千古探遗编:明亮的窗子下能看到古代的典籍,探求其中的智慧。
- 不救饥寒一点:古籍知识无法解决现实的困境。
- 维摩老子:指维摩诘,佛教中的一位高僧,强调静默与内观。
- 炉熏清炷坐安禅:在炉火的熏陶中,静坐修禅,体现了禅宗的修行。
- 物物头头显现:万物的真实本质在此显现,反映了对真实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令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世事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赵令的诗歌风格多为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赵令对人生、佛教哲学的思考之际,表达了他对世俗烦恼的反思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开篇“人世一场大梦”,即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紧接着,诗人自述“我生魔了十年”,表明他在这场“梦”中经历了迷茫与挣扎。接下来的“明窗千古探遗编”,展现了对古代智慧的追求,然而“并不救饥寒一点”,则揭示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诗中提到的维摩老子,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觉悟。最后两句“炉熏清炷坐安禅,物物头头显现”,表现了诗人在修行中的顿悟,万物的本质在静坐中得以显现,体现了禅宗的精髓。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内心世界的追求,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世一场大梦:人生如梦,强调生命的短暂与虚幻。
- 我生魔了十年:指在世俗生活中的苦恼与迷茫,十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 明窗千古探遗编:通过明亮的窗子,象征智慧的光照,探求古代的典籍。
- 不救饥寒一点:知识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强调了哲学与现实的断裂。
- 更被维摩老子,不教此处容言:维摩老子代表了佛教的高深哲理,暗示修行要远离世俗的纷扰。
- 炉熏清炷坐安禅:在禅宗的熏陶中,静坐修行,寻找内心的平静。
- 物物头头显现:万物的真实本质在修行中显现,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大梦,突出其虚幻性。
- 对仗:如“炉熏清炷坐安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维摩老子象征着智慧与宁静,传达了深邃的佛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宁静展开,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反思与对内心真实的追求,展现了禅宗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梦:象征人生的虚幻与无常。
- 明窗:代表智慧与知识的光明。
- 炉熏清炷:象征禅宗的修行与内心的安宁。
- 物物头头:万物的本质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人世一场大梦”中“梦”指代什么? A. 真实生活
B. 虚幻的生命
C. 梦想的追求
D. 诗人的幻想 -
诗中提到的“维摩老子”主要象征什么? A. 暴力与冲突
B. 超然与宁静
C. 知识的渴望
D. 现实的痛苦 -
“炉熏清炷坐安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A. 忧愁
B. 宁静
C. 恼怒
D. 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李清照
- 《静夜思》李白
- 《庐山谣》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赵令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修行与宁静,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故乡与离别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传记》
- 《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