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以道赴汉东兵官因呈绣使吴胜这同年兼简李》

时间: 2025-01-04 07:11:49

仗斧暴公子,酌泉吴隐之。

斯人未易得,於我最相知。

见义为常勇,求贤信不疑。

典刑今在此,此去有馀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以道赴汉东兵官因呈绣使吴胜这同年兼简李
仗斧暴公子,酌泉吴隐之。
斯人未易得,於我最相知。
见义为常勇,求贤信不疑。
典刑今在此,此去有馀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对朋友的珍视和对将去之人的祝福。诗中的“公子”指的是有才之人,仗斧则表示他的勇猛;“酌泉”指的是饮水,象征着隐士的清淡生活。诗人认为这样的朋友不容易得,彼此之间的理解最为深厚。见义勇为是常态,追求贤才则始终如一。最后提到典刑,意味着他将带着更多的知识和才干去往新的地方。

注释

  • 仗斧:指勇敢的年轻人,形象地表现出其勇猛。
  • 吴隐之:指隐居在吴地的人,象征隐士的生活。
  • 斯人:指诗中的朋友,强调其珍贵。
  • 见义:做出正义之事。
  • 典刑:法律和规则,象征着知识和权威。
  • 余师:指将带去的知识和经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其作品以清丽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生活在一个重视文人和士人的时代,诗歌成为了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之际,反映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祝福。诗中既有对朋友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当时士人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信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头以“仗斧暴公子”描绘出一个英俊勇敢的年轻人形象,显示出诗人对朋友的赞美。接着“酌泉吴隐之”则引入了隐士的意象,暗示着朋友在追求理想和崇高价值方面的追求。

中间部分“斯人未易得,於我最相知”更是道出了朋友的珍贵与难得,显示出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理解与默契。诗人认为,见义勇为是理应如此的常态,追求贤才则是一种信念,展现了对理想的坚持。

最后以“典刑今在此,此去有馀师”作结,既承诺将带着对友人的尊重与祝福,也暗示了在未来的道路上,知识和经验将是宝贵的财富。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之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仗斧暴公子:勇敢的年轻人,展现出其不凡的气质。
  2. 酌泉吴隐之:隐士饮水,象征清淡的生活,强调内心的追求。
  3. 斯人未易得:这样的朋友不容易得到,突显珍贵。
  4. 於我最相知:彼此的理解与默契最为深厚。
  5. 见义为常勇:做出正义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勇气。
  6. 求贤信不疑:对贤才的追求始终如一,信任不疑。
  7. 典刑今在此:知识和法律的象征,表明对未来的准备。
  8. 此去有馀师:带着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展望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仗斧”与“酌泉”比喻勇敢与隐士生活。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隐士、勇敢等意象象征着追求理想和内心的坚持。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对友人的珍视与祝福,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通过对友人品格的赞美,传达出对理想与追求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公子:象征英俊和勇敢的青年,代表理想和追求。
  • 泉水:象征隐士的生活和内心的追求。
  • 典刑:象征知识和权威,代表未来的准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仗斧”指代什么?

    • A) 勇敢的年轻人
    • B) 隐士
    • C) 学者
  2. “见义为常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友人的赞美
    • B) 对正义的看法
    • C) 对未来的期望
  3. 诗中的“典刑”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知识和规则
    • C) 权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赠花卿》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赠花卿》:同样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但更多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 《送别》(王维):同样是送别的主题,但在情感上更为深沉和哀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