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
时间: 2025-01-01 15:17: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
梅尧臣
馀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越地的水景和秋日的意境。越地的水流与琵琶的尾音相互辉映,琵琶声声入耳,传递出浓浓的秋意。雁群飞过洞庭湖,风吹入芦苇丛中,带来了湿润的气息。南斗星在湖面上静静闪耀,刀锋般的水波清澈如碧。嫦娥在寒冷的溪水中出现,青铜般的光辉映照出几里远的景色。早晨因吴地的客人带来轻柔的蒲扇,满纸的字迹如同蚕丝般悦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馀水:剩下的水,指的是越地的水流。
- 琵琶尾:琵琶的尾部,象征着音乐的源头。
- 秋声:秋天的声音,通常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鸣等。
- 雁过:大雁飞过,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洞庭:洞庭湖,著名的湖泊,常在诗中被提及。
- 南斗:南斗星,指天上的星星,象征着吉祥和宁静。
- 姱娥: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 青铜莹磨:形容光亮如青铜的景象。
典故解析
- 琵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琵琶常常与音乐、秋天的孤独感联系在一起。
- 嫦娥:嫦娥奔月的传说深入人心,象征着孤独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山,江苏常州人。为北宋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著称。梅尧臣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梅尧臣在越地游历时,受到周围自然景色的启发。诗中融入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越地的秋日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人的思念。开头两句以“馀水”和“琵琶尾”引入,形成了一种音乐的氛围,仿佛能听见琵琶的旋律在水波中荡漾。接着,通过“雁过”和“风入苇”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秋日的萧瑟与宁静。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南斗戛湖波不起”,描绘了星空与湖面的和谐,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而“姱娥夜出在寒溪”则引入了神话元素,让整体意境更加丰富与深邃。最后一联“满纸如蚕书可喜”以书信的形式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情谊与祝福。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渗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的情怀,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馀水之于越之鄙:描绘越地的水流景象,余水在此生动地展现。
- 筑基相对琵琶尾:水流宛如琵琶的尾音,形成一种音乐感。
- 琵琶日日有秋声:琵琶声声入耳,传达出浓厚的秋意。
- 雁过洞庭风入苇:雁群飞过,风中带着自然的气息。
- 南斗戛湖波不起:夜空中的星星与湖面的静谧形成对比。
- 长刀剡锋碧耳耳:比喻湖水的清澈,宛如刀锋般的利落。
- 姱娥夜出在寒溪:引入神话元素,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青铜莹磨光几里:形容光辉四射的景象,令人神往。
- 朝因吴客幅蒲轻:早晨因友人的到来,增添了诗人的喜悦。
- 满纸如蚕书可喜:书信纸上字迹如同蚕丝,传达出温暖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琵琶的尾音,形象生动。
- 拟人:琵琶声被赋予情感,传达秋的氛围。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风景的描绘,融入个人情感,使得诗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情感之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自然与生命的流动。
- 琵琶:代表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雁:象征季节的流转与离别。
- 星:象征宁静与希望。
- 姱娥:象征美丽与孤独。
- 蒲扇:象征人情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琵琶”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音乐与情感
C. 孤独 -
诗中的“雁过洞庭”表达了什么意境?
A. 春天的来临
B. 秋天的萧瑟
C. 夏天的热烈 -
“姱娥夜出在寒溪”中的“姱娥”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A. 西王母
B. 嫦娥
C. 吕洞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李白的《夜泊牛津》:描绘夜景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王维的山水诗:两者都描绘自然,但梅尧臣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多沉浸于自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梅尧臣的诗歌魅力和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