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夜宿崇安县第三铺闻吹箫)》

时间: 2025-01-06 11:57:41

海山翠叠青螺浅。

暮云散尽天容远。

匹马度江皋。

北风生怒号。

解鞍楼倦翮。

皓月空庭白。

何处小阑干。

玉箫吹夜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夜宿崇安县第三铺闻吹箫)
作者: 黄铢 〔宋代〕

海山翠叠青螺浅。
暮云散尽天容远。
匹马度江皋。
北风生怒号。
解鞍楼倦翮。
皓月空庭白。
何处小阑干。
玉箫吹夜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崇安县夜宿时的情景,远处的青山叠翠,海面如同青螺般的浅色,夕阳西下,暮云散去,天空显得遥远而空旷。我骑着马渡过江边,北风怒号而来,解下马鞍,疲惫的停在楼台上。皓洁的明月高悬于空,照亮了空荡的庭院。我在想,哪里有那小小的栏杆呢?那玉箫的悠扬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寒。

注释:

  • 海山:指海面和山峦,形容自然景色的壮丽。
  • 翠叠:层层叠叠的翠绿。
  • 青螺浅:形容水面颜色的清澈与浅淡。
  • 匹马度江皋:骑马渡过江边,表现旅途的孤独与艰辛。
  • 北风生怒号:北风呼啸而来,传达出一种凶猛和寒冷的感觉。
  • 解鞍楼倦翮:卸下马鞍,感到疲惫,翅膀倦怠,暗喻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
  • 皓月:明亮的月光,象征清冷与孤独。
  • 小阑干:小小的栏杆,表露出对家的思念。
  • 玉箫:指用玉制成的箫,传达出音乐的清幽与寒冷。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及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与内心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铢,字希声,号少山,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流浪在外,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词作,诗人在夜宿崇安县时,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清幽的情感。从开篇的“海山翠叠青螺浅”到最后的“玉箫吹夜寒”,诗的意境逐渐展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外界景色的互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皓月”、“暮云”、“北风”,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诗的结构紧凑,情感层次分明,从宽广的自然景观逐渐收敛到个人的感受,显示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与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中“何处小阑干”一句,表现了对归属感的渴望,实际上是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形成了一种孤独而又清冷的氛围,传达了对自由和归属的复杂感受,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山翠叠青螺浅:描绘海与山的景色,色彩鲜明,营造出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
  2. 暮云散尽天容远:暮色降临,云彩散去,天空显得更加辽阔,暗示着一种孤独的感觉。
  3. 匹马度江皋:骑马渡过江边,强调旅途的孤独与艰辛。
  4. 北风生怒号:北风的呼啸声增强了环境的凶猛感,传递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5. 解鞍楼倦翮:卸下马鞍,感到疲惫,暗示旅途的艰辛与内心的疲惫。
  6. 皓月空庭白:明亮的月光洒落在空荡的庭院,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7. 何处小阑干:思念家乡与亲人的表达,展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渴望。
  8. 玉箫吹夜寒:夜晚的箫声在清冷的空气中传来,象征着孤独与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山翠叠”,用比喻手法展现自然的美。
  • 拟人:如“北风生怒号”,赋予北风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山:象征广阔的自然,寄托着诗人的心境。
  • 皓月:代表清冷、孤独的情感,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玉箫:象征音乐的清幽与思念,传达出对故乡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海山翠叠”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山水景色
    • B. 人物情感
    • C. 社会风俗
  2. “何处小阑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失落
    • C. 思乡
  3. 诗中的“北风生怒号”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排比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菩萨蛮》的对比:两首诗皆表现了思乡之情,杜甫在描绘月夜时,更多地渗透了对亲情的思念,而黄铢则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文学与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