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
丝管韵未成,莫使弦响绝。
白话文翻译:
弹起琴来是什么曲调呢?
那幽兰和白雪的清香。
乐器的旋律尚未完成,
不要让琴弦的声音停绝。
注释:
- 援琴:弹琴,援即拉动的意思。
- 幽兰:指幽静的兰花,象征清雅高洁。
- 白雪:比喻纯洁无瑕,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
- 丝管:指乐器,丝象征弦乐器,管象征吹奏乐器。
- 韵未成:音乐的韵律尚未形成。
- 弦响绝:琴弦的声音停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鹿悆(约公元5世纪)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北朝,常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讽真定公诗》是鹿悆为讽刺当时的真定公而作。真定公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鹿悆通过诗歌表达对其的不满与讽刺,展现出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琴”为核心意象,寓意深刻。诗人在开头提出“援琴起何调”,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仿佛在追问音乐的来源与本质。随后提到“幽兰与白雪”,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对美的描绘,更是对清雅与纯净的向往。这里的“幽兰”象征着高洁的情操,而“白雪”则代表了纯粹的品德。
接着,诗人又提到“丝管韵未成”,显示出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最后一句“莫使弦响绝”更是以一种迫切的感情告诫人们,要珍惜音乐的美好,不要让美好的事物消失。这种情感的表达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紧迫感,仿佛在提醒读者珍视生活中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引导读者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真实之间的矛盾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援琴起何调:诗人用提问的形式,引入对音乐的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
- 幽兰与白雪:这里的“幽兰”与“白雪”不仅是自然的描写,还象征着高尚与纯洁的情感。
- 丝管韵未成:表达了音乐创作的复杂性,暗示着一种未完成的状态。
- 莫使弦响绝:强调了对音乐和美好事物的珍惜,表达了一种忧虑与警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幽兰”和“白雪”比作纯洁高雅的情感。
- 设问:通过疑问句激发读者思考。
- 对仗:诗中“幽兰与白雪”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琴音的追寻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音乐与美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象征音乐与艺术,代表着情感的表达。
- 幽兰:象征高洁、优雅的情操。
- 白雪:象征纯洁、美好的事物。
- 丝管:象征各种乐器,反映音乐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援琴起何调”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音乐的渴望
- B. 对现实的不满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自然的赞美
-
“幽兰与白雪”中的“幽兰”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高洁
- C. 权力
- D. 哀愁
-
诗中“莫使弦响绝”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珍惜
- C. 追求
- D. 忍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王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鹿悆的《讽真定公诗二首》同样表现了对孤独的感慨,但鹿悆更多地聚焦于社会现象的反思与音乐的美感,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与自然的交融。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及其风格研究》
- 《鹿悆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