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

时间: 2025-01-19 12:23:46

我昔在南郑,夜过东骆谷,平川月如霜,万马皆露宿。

思从六月师,关辅谈笑复。

那知二十年,秋风枯苜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夜
作者: 陆游 〔宋代〕
我昔在南郑,夜过东骆谷,
平川月如霜,万马皆露宿。
思从六月师,关辅谈笑复。
那知二十年,秋风枯苜蓿!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在南郑,夜晚经过东骆谷,
平坦的原野上月光如霜,万马在露天露宿。
我想起从六月出征,关外和朋友们谈笑的情景。
谁知道已经过去二十年,秋风中苜蓿已经枯萎!

注释

  • 南郑:地名,今陕西省南郑县。
  • 东骆谷:地名,特指诗人路过的地方。
  • 平川:指平坦的原野。
  • 月如霜:形容月光明亮,像霜一样洁白。
  • 万马皆露宿:形容众多马匹在露天宿营的场景,表现了战争的艰辛。
  • 六月师:指六月份出征的军队。
  • 关辅:指边关及其附近的地方。
  • 秋风枯苜蓿:秋风吹过,苜蓿枯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并在政治上积极参与,反对外敌入侵。他的作品多反映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回忆起年轻时的征战岁月,表现了他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对盛夏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和往事的思念,以及对岁月无情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夏夜》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夏夜的景象,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头两句通过地名和夜晚的景象,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又清晰的画面:月光如霜洒在平坦的原野上,众多马匹在露天安静地栖息,展示了战争中的艰辛和不易。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回想起从六月出征的情景,和战友们的谈笑,表现了那时的豪情和壮志。此处,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从青春到老年的巨大变化。最后一句“那知二十年,秋风枯苜蓿!”则在平静的语调中透出深深的感慨,岁月如梭,往昔的辉煌已成追忆,眼前的枯萎则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往昔的怀念,又有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昔在南郑: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在南郑的经历,引入主题。
  2. 夜过东骆谷:夜晚经过东骆谷,地点具体而生动,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3. 平川月如霜:月光明亮,营造出宁静而清澈的氛围。
  4. 万马皆露宿:众多马匹在露天安营,暗示战争的艰辛和士兵的苦楚。
  5. 思从六月师:回忆起出征的情景,表现了对战友的思念。
  6. 关辅谈笑复:与战友的欢声笑语,体现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7. 那知二十年:感慨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的无常。
  8. 秋风枯苜蓿: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霜”,通过比喻手法增强了景象的美感。
  • 对仗:诗中“思从六月师,关辅谈笑复”,形成对称,增添了诗句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列举,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诗歌围绕着对往昔的怀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深刻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宁静和美好,反映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怀念。
  • 万马:代表着战争的艰辛和士兵的奋战精神。
  • 苜蓿:象征生命的脆弱,映射时间的无情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夏夜》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陆游
    C. 李白
    D. 白居易

  2. 诗中“月如霜”是用来形容什么? A. 马匹
    B. 夜晚的景象
    C. 诗人的心情
    D. 秋风

  3. 诗人回忆的时间跨度是多久? A. 十年
    B. 二十年
    C. 三十年
    D. 四十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时间的感慨。
  • 杨万里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描绘夏日景色,表达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对比

  • 陆游《夏夜》与王维《山居秋暘》:两首诗都描绘自然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往昔的追忆,后者则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享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陆游诗文集》
  3.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