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晨起闷坐》

时间: 2025-01-14 00:24:19

斜风密雨到重阳,忆到身家百感茫。

觅句了无新意味,从公难改旧衷肠。

潮声远近喧清梦,虫语周遭近小床。

毕竟似僧还是客,披衣起坐费思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斜风密雨到重阳,忆到身家百感茫。
觅句了无新意味,从公难改旧衷肠。
潮声远近喧清梦,虫语周遭近小床。
毕竟似僧还是客,披衣起坐费思量。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这天,斜风细雨扑面而来,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家庭的种种感慨与迷茫。想要写出几句诗句,却发现没有什么新意,心中对故人的情感也难以改变。潮水的声音远近交错,扰乱了我清晨的梦境,虫鸣环绕在我小床周围。毕竟我像个和尚一样孤寂,还是一个客人,披衣起身后,心中充满了思考和迷惘。

注释:

  • 斜风密雨:形容天气阴沉,风雨交加。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身家:指家庭、家事,包含对故乡和家庭的思念。
  • 觅句:寻找诗句。
  • 从公:指旧友或故人,表示对旧情的留恋。
  • 潮声:海潮或江潮的声音。
  • 虫语:虫鸣声,暗示自然的声音。
  • 似僧:像和尚一样,表示孤独。
  • :表明诗人身处他乡,内心感到疏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廷理(1665-1748),字子晏,号静庵,清代诗人,出生于江苏。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表现对家庭和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正值秋季,诗人身处他乡,因天气阴沉而感到心境的沉闷。诗中流露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以及在异乡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九日晨起闷坐》是一首抒情诗,渗透着作者对家庭的深切思念与对现实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重阳节的阴雨天气,给人一种沉闷的氛围,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斜风密雨”,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忧郁的情绪,与重阳节的传统意义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的“忆到身家百感茫”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的深切思念,感慨万千却又无从言表。此句中,诗人展现了家与情感的深厚,却也隐含着对家庭现实的迷茫和困惑。接着“觅句了无新意味”,更是表现出诗人在创作上的无奈与挫败,似乎在努力追寻新的表达,却始终无法摆脱旧有的情感束缚。

后面几句描绘了潮声与虫鸣的自然景象,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的画面感,也象征着诗人在孤独中对自然的依赖和思考的沉淀。最后以“毕竟似僧还是客”作为总结,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感叹于自己在生活中的孤独与迷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与对家的思念,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斜风密雨到重阳:描绘了阴雨渐重的天气,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暗示诗人的内心感受。
  2. 忆到身家百感茫:表现了对家庭的回忆和感慨,情感复杂而茫然。
  3. 觅句了无新意味:表示在写作中遭遇创作瓶颈,难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4. 从公难改旧衷肠:虽想抒发新意,却仍旧无法摆脱对旧友的情感。
  5. 潮声远近喧清梦:潮水的声音影响了清晨的梦境,暗示外界的干扰。
  6. 虫语周遭近小床:虫鸣声环绕,强调了孤独的环境。
  7. 毕竟似僧还是客:诗人感到自己既像一个孤独的和尚,又是个不属于此地的客人。
  8. 披衣起坐费思量:起床后,诗人陷入沉思,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和尚,强调孤独感。
  • 拟人:潮声与虫语似乎具有喧闹的特性,增添了生动性。
  • 对仗:如“斜风密雨”、“潮声远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重阳节的阴雨天气,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基调,蕴含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旧情的留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困扰与忧愁。
  • 重阳:传统节日,寄托思念与情感。
  • 潮声:代表自然的声音,干扰内心的宁静。
  • 虫语:象征孤独与自然的相伴。
  • 僧与客:分别象征孤独的修行与在外的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农历新年
    • D. 端午节
  2. 诗人面对的天气状况是?

    • A. 晴天
    • B. 多云
    • C. 风雨
    • D. 雪天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欢快
    • B. 忧愁
    • C. 愤怒
    • D. 宁静

答案:

  1. B. 重阳节
  2. C. 风雨
  3.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廷理的《九日晨起闷坐》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二者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孤独感,但杜甫的诗更注重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而杨廷理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家庭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杨廷理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