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时间: 2025-01-04 12:52: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寂理存太素,持满无纤遗。
群生挟以动,日接忘荡怡。
林篁翠相媚,幽鸟停且飞。
微觉远风至,时有烟光霏。
读书坐晨夕,新悦古与依。
秉默涤外滓,逍遥何是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静谧的环境中读书的心境,首先描绘出一种清新简洁的氛围,完全没有杂念。接着,诗中提到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日光的变化,心中也充满了愉悦。作者描绘了林间的竹子和飞翔的鸟儿,仿佛在与他相互呼应。微微的风声带来了远方的气息,偶尔也能看到烟雾缭绕。阅读的过程让作者在古今之间感受到新鲜的乐趣,内心宁静而又悠然,意境超然,超越了世俗的是非。
注释
- 寂理:静谧的道理。
- 太素:指简单、纯粹的状态。
- 持满:心中充满,意为内心充实。
- 纤遗:细微的遗留,指无所挂碍。
- 群生:万物生灵。
- 林篁:竹林,代表自然之美。
- 幽鸟:指安静的鸟儿。
- 微觉:轻微的感觉。
- 烟光霏:烟雾缭绕的光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静读”文化的推崇,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姚燮的《读书》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通过自然的描绘,传达了读书所带来的心灵愉悦。诗的开头“寂理存太素”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纯粹,这种状态使得作者能够在书本中找到深邃的智慧。随着“群生挟以动”,诗中引入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出一种安逸与自在。
接下来的意象如“林篁翠相媚”和“幽鸟停且飞”,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象征着诗人在阅读中所感受到的乐趣和灵动。微风的到来和烟光的浮动,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最后两句“读书坐晨夕,新悦古与依”以及“秉默涤外滓,逍遥何是非”,则表达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他在古今的书籍中找到乐趣,心境宁静,超然于是非,这种境界不仅是对书籍的尊重,更是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理存太素:强调内心的宁静和简单的美。
- 持满无纤遗:表示内心充实,没有任何多余的负担。
- 群生挟以动:描绘自然界的动感,暗示生命的生机。
- 日接忘荡怡:随着日光的变化,心情愉悦而忘却烦恼。
- 林篁翠相媚:竹林的青翠与自然的和谐美丽。
- 幽鸟停且飞:安静的鸟儿,描绘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微觉远风至:轻微的风声,带来远方的气息。
- 时有烟光霏:偶尔可见烟雾,增添神秘感。
- 读书坐晨夕:晨夕之间专注于读书。
- 新悦古与依:在古书中找到新乐趣。
- 秉默涤外滓:内心清净,去除杂念。
- 逍遥何是非:在这种状态下,世俗的纷争已无所谓。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晨夕”与“新悦古与依”体现了诗的对称美。
- 拟人:如“幽鸟停且飞”,赋予鸟儿以生命,增强了画面感。
- 比喻:如“烟光霏”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阅读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寂理:象征内心的宁静。
- 群生: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林篁:象征自然的美。
- 幽鸟:代表自由与宁静。
- 烟光:象征朦胧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林篁”指的是哪种植物? A. 松树
B. 竹子
C. 杨树 -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逍遥何是__”。
-
判断题:姚燮的《读书》主要描绘了对城市生活的困扰。 (对/错)
答案
- B
- 非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情感的深邃。
- 《登鹳雀楼》(王之涣):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姚燮《读书》与王维《山居秋暝》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姚燮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孤独的感受。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虽有相似的主题,但表达的情感与意境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