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居 其三》

时间: 2025-01-04 09:23:19

半生游历后,真爱野人风。

已梦追前鹿,曾痴逐二童。

焚香读骚些,鼓瑟对幽丛。

笑我愚妻子,安心学陆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半生游历后,真爱野人风。
已梦追前鹿,曾痴逐二童。
焚香读骚些,鼓瑟对幽丛。
笑我愚妻子,安心学陆通。

白话文翻译:

经过半生的游历,我真正喜爱的是那种野人般的风情。
我曾在梦中追逐前方的鹿,曾经痴迷于追赶两个小孩。
我点燃香火阅读《离骚》,在幽静的丛林中弹奏瑟音。
我笑自己愚笨的妻子,安心地学习陆通的道理。

注释:

  • 游历:指在外游玩、旅行,经历了很多地方和事情。
  • 真爱:真正喜欢,热爱。
  • 野人风:指自然淳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与态度。
  • 梦追前鹿:意指在梦中追逐自由的象征——鹿,象征着追求理想。
  • 痴逐二童:指曾经痴迷于追逐两个小孩,可能暗指童趣和天真。
  • 焚香读骚:点燃香火,阅读《离骚》,显示出一种文人雅趣。
  • 鼓瑟:弹奏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强调安静优雅的氛围。
  • 幽丛:指幽静的丛林。
  • 愚妻子:可能是指对妻子的调侃,表示自己在追求知识和理想上可能显得愚笨。
  • 陆通:指陆游,南宋诗人,强调对文学和人生哲理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以壮,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隐逸的生活情趣,追求自然、自由的生活态度。他的诗风常带有洒脱、淡泊的气息,体现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怀。

创作背景:

《闲居其三》写作于明代,一个社会动荡与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经历了半生的游历之后,对于生活的感悟与选择。全诗从个人的游历出发,逐渐深入到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野人风”的热爱,体现了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梦追前鹿”与“痴逐二童”意象,充满了童趣,展现了人性中对纯真与自由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通过焚香读书、鼓瑟对幽丛,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幽静环境的向往。这种氛围令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在最后一句中,诗人以自嘲的方式提及愚妻子,表达了自己在追求理想与知识过程中的一种无奈和幽默,似乎是在说,他的妻子可能不理解他的追求,而他也甘愿在这种追求中沉醉。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半生游历后:经过多年的旅行和经历,诗人感慨万千。
  2. 真爱野人风:他发现自己真正喜爱的是那种自然、自由的生活方式。
  3. 已梦追前鹿:在梦中追逐自由的象征——鹿,体现了对理想的向往。
  4. 曾痴逐二童:曾经痴迷于追逐无忧无虑的小孩,反映出对童趣的怀念。
  5. 焚香读骚些:在幽静的环境中点燃香火,阅读《离骚》,表现出文人雅士的风范。
  6. 鼓瑟对幽丛:弹奏瑟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
  7. 笑我愚妻子:以自嘲的方式,表达自己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无奈和幽默。
  8. 安心学陆通: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梦追前鹿”隐喻理想的追逐。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在经历世俗生活后,寻求内心宁静与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历:象征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野人风:象征自然和自由的生活态度。
  • 鹿:象征自由与理想。
  • 香火:象征文人雅士的气息与追求。
  • :象征优雅与宁静的生活方式。
  • 幽丛: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象征来表达追求理想的心情? A. 野人风
    B. 前鹿
    C. 二童
    D. 瑟

  2. “焚香读骚些”中的“骚”指的是什么作品? A. 《诗经》
    B. 《离骚》
    C. 《楚辞》
    D. 《红楼梦》

  3. 诗人对自己愚笨的妻子有何态度? A. 羞愧
    B. 自嘲
    C. 愤怒
    D. 失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两者都渗透着隐逸的情怀,但王维更注重于描绘自然的美。
  • 陶渊明《饮酒》: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梁以壮的追求理想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但陶渊明的诗更具哲理性。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与鉴赏》
  • 《古诗文阅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