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草》

时间: 2025-01-19 18:57:01

赢得千愁逼。

闲抛却、许多月色。

寒烟窗外碧。

正梦到旧家园、谁吹笛。

腰瘦不关秋,天河似我啼痕积。

又哀哀、孤雁鸣沙碛。

魂去也、江山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赢得千愁逼。闲抛却许多月色。寒烟窗外碧。正梦到旧家园谁吹笛。腰瘦不关秋,天河似我啼痕积。又哀哀孤雁鸣沙碛。魂去也江山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忧伤的情感,诗人身处寂静的夜晚,感受到千愁万绪的压迫。虽然他试图抛却心中的愁苦,但月光的清冷却让他更加感到孤独。窗外的寒烟如同他内心的孤寂,正当他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中,梦中似乎听见了有人吹笛的声音。诗人感叹自己身材瘦弱,与这凄凉的秋天并无关系,仿佛他的泪痕像天河般积累。而那孤独的雁鸣在沙漠中回荡,令他更加感到无助,最终他的灵魂似乎也随着这片江山变得暗淡无光。

注释:

  • 赢得千愁逼:承受了无数的愁苦。
  • 闲抛却许多月色:在安静的夜晚,试图放下心中的忧愁。
  • 寒烟:指的是窗外的寒冷雾气,象征孤独和寒冷的情绪。
  • 正梦到旧家园谁吹笛:梦见故乡,听见笛声,喻示对家的思念。
  • 腰瘦不关秋:指自己的瘦弱与季节的变化无关,表达内心的无奈。
  • 天河似我啼痕积:将眼泪比作天河,表达悲伤的深沉。
  • 孤雁鸣沙碛:孤雁在沙漠中鸣叫,象征孤独和漂泊。
  • 魂去也江山黑:灵魂如同这片黯淡的江山一样,感到无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朓,清代诗人,生于江南,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尤其擅长描绘秋冬的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朓的晚年,正值他人生中的低谷期,正如诗中所描绘的情感,充满了对岁月流逝和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寻芳草》是李朓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面对孤独和愁苦的感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忧伤与对故乡的渴望,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人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共鸣。

诗的开篇“赢得千愁逼”便直接引入了诗人的愁苦,接着“闲抛却许多月色”则展示了他试图逃避现实的无奈。窗外的“寒烟”不仅仅是自然的描绘,更多的是内心孤寂的象征。梦中听见的笛声,既是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一种对故乡情感的寄托。

“腰瘦不关秋”,这一句在悲伤中带有一丝自嘲,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而“天河似我啼痕积”则更是将悲伤直白地表露,泪水仿佛化作了河流,流淌不止。最后,孤雁在沙漠中的哀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顶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赢得千愁逼:诗人感受到深重的忧愁,似乎无处可逃。
  2. 闲抛却许多月色:在宁静的夜里试图放下烦恼,却无果而终。
  3. 寒烟窗外碧:窗外的寒烟让人感到更加孤寂。
  4. 正梦到旧家园谁吹笛:梦中响起的笛声,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5. 腰瘦不关秋:自己的瘦弱与季节变化无关,表达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6. 天河似我啼痕积:眼泪如同天河,象征悲伤的深沉与积累。
  7. 又哀哀孤雁鸣沙碛:孤雁的鸣叫更加突显了诗人的孤独。
  8. 魂去也江山黑:灵魂的离去使得这片江山变得黯淡无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天河似我啼痕积”,将眼泪比作天河,增强了悲伤的意象。
  • 拟人:“谁吹笛”,将笛声赋予了生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 对仗:“寒烟窗外碧”,描绘景象时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孤独、愁苦与对故乡的怀念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美好过去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愁: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恼与忧伤。
  • 月色:代表着孤独和寂静的夜晚。
  • 寒烟:象征着内心的冷清与孤寂。
  • 旧家园:代表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孤雁:象征着孤独与漂泊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赢得千愁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2. “寒烟窗外碧”中的“寒烟”最能代表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幸福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思念
    • B. 忘却
    • C. 轻视

答案:

  1. B. 忧伤
  2. B. 孤独
  3. A.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长恨歌》白居易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沉而温柔。
  • 《长恨歌》则通过叙述爱情故事,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惋惜。
  • 《秋夕》同样展现了秋天的孤寂与愁苦,情感上与《寻芳草》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人李朓研究》
  2.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