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顷在峤南,其人》

时间: 2025-01-01 10:06:32

旅食谙殊俗,堆盘骇异闻。

南餐灰荐蛎,巴馔菜先荤。

幸脱蒌藤醉,还遭胡蒜熏。

丝蓴乡味好,归梦水连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顷在峤南,其人
旅食谙殊俗,堆盘骇异闻。南餐灰荐蛎,巴馔菜先荤。
幸脱蒌藤醉,还遭胡蒜熏。丝蓴乡味好,归梦水连云。

白话文翻译:

巴蜀地区的人们喜欢吃生蒜,气味臭得让人无法靠近。最近我在峤南旅行,见到当地的风俗饮食,令人感到惊异。南方的餐桌上以灰烹制的蚝为主菜,而巴蜀的菜肴则以荤菜为先。幸好我从蒌藤酒中解脱,然而又遭受了胡蒜的熏染。丝蓴的乡味依旧好,梦中归来时水与云相连。

注释:

  • 巴蜀:指的是四川和重庆地区,因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 生蒜:即生的大蒜,具有强烈的气味。
  • 旅食谙殊俗:旅途中了解到不同的风俗习惯。
  • 灰荐蛎:南方的特色菜肴,以灰烹制的蚝。
  • 蒌藤:一种植物,常用于酿酒。
  • 丝蓴:水中生长的植物,常用于烹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范成大游历巴蜀地区时,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习俗。他通过对当地美食的描绘,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作者的个人旅行体验为线索,描绘了巴蜀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诗中通过对“生蒜”的描写,突显了巴蜀人对生蒜的偏好,甚至以其强烈的气味为诗的引子。诗人通过对旅途饮食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南方与巴蜀的饮食差异,并表达了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与探求。

“南餐灰荐蛎”一句,隐喻了南方人对食材处理的独特方式,这种饮食习惯令诗人感到新奇。同时,诗中提到的“幸脱蒌藤醉”,则表现出诗人在酒醉后清醒的状态,突显了他对饮食文化的思考与反省。

最后的“丝蓴乡味好,归梦水连云”,通过乡味的引喻,表现了对故土的怀念,抒发了游子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欣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开篇直接点明巴蜀人的饮食习惯,强调生蒜的气味。
  • 旅食谙殊俗,堆盘骇异闻:描述作者在旅途中的观察,发觉地方风俗的不同。
  • 南餐灰荐蛎,巴馔菜先荤:通过对比南方与巴蜀的饮食特色,体现文化差异。
  • 幸脱蒌藤醉,还遭胡蒜熏:表现作者在享受美酒后又被蒜熏染的矛盾心情。
  • 丝蓴乡味好,归梦水连云:最后通过乡味的描绘,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食物与地方文化相联系,体现饮食的文化内涵。
  • 对仗:如“南餐”和“巴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对生蒜臭味的夸张描写,加深印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巴蜀饮食文化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地方风俗的好奇与包容,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感与对文化差异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生蒜:象征着地方特色与个性。
  • 蒌藤酒:代表着当地的饮食文化与社交生活。
  • 丝蓴:体现了乡土情怀的美好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巴蜀人喜欢吃哪种食材? a) 生蒜 b) 熟蒜 c) 洋葱
  2. 诗中提到的南方特色菜是什么? a) 炒面 b) 灰荐蛎 c) 红烧肉
  3. 诗人对当地饮食文化的态度是: a) 反感 b) 好奇 c) 无所谓

答案:

  1. a) 生蒜
  2. b) 灰荐蛎
  3. b) 好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范成大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展示了对地方风情的热爱,但李白更侧重于山水的壮丽,而范成大则从饮食入手,展现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范成大的诗词研究》
  3. 《宋代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