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

时间: 2025-01-04 06:53:34

年丰方共庆,岁晚客他之。

吏事朝还暮,人生合复离。

江山残梦破,风月片帆移。

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
范成大

年丰方共庆,岁晚客他之。
吏事朝还暮,人生合复离。
江山残梦破,风月片帆移。
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白话文翻译:

丰收的年头大家欢庆,但到了年末却要送客离去。
公事总是在早晨处理到傍晚,人生本就充满了相聚与分离。
江山的美好梦境已破灭,风月下的独行帆舟已随风飘移。
再见时我已衰老,像桑树和榆树一样,只剩下茧丝缠绕。

注释:

  • :丰收,指年成好。
  • 客他之:送走他人,意指年末别离。
  • 吏事:公务,指官员的事务。
  • 合复离:相聚又分离,讲述人生的无常。
  • 江山:指祖国的山河。
  • 残梦破:梦境破碎,指理想的破灭。
  • 片帆移:孤舟随风漂移,意象孤独。
  • 桑榆:桑树与榆树,常用来比喻人生晚年。
  • 茧丝:意指衰老后的无奈。

典故解析:

“桑榆”原指桑树和榆树,常用来比喻人到晚年时的状态。在古代文学中,桑榆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人生老去的感慨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梅溪,江苏常熟人,南宋著名诗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岁末,正值朋友间的离别之际,表达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表现了范成大对人生聚散的深刻反思。诗人以“年丰”的欢庆开篇,展现出一幅丰收的美好画面,但随即转入“岁晚客他之”,突显出即将到来的分离与伤感。这里的“年丰”与“岁晚”形成鲜明对比,构建出一种短暂的幸福与不可避免的离别之间的张力。

“吏事朝还暮,人生合复离”两句,生动描绘了日常公务的繁忙与生活的无常,暗示着人生如同潮起潮落,难以把握。接下来的“江山残梦破,风月片帆移”,诗人以江山的破灭和孤舟的漂移比喻理想的破灭与孤独的旅途,情感愈加沉重而深刻。

最后两句“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则是对未来的无奈与悲观,诗人通过“桑榆”隐喻衰老,表现出对人生晚年的感慨和对生命脆弱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在离别的愁绪中,呈现出人生的无常与对未来的无力感,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年丰方共庆”:在丰收的季节,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
    • “岁晚客他之”:然而到年末却要送走来宾,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吏事朝还暮”:公务繁忙,从早到晚都要忙于事务。
    • “人生合复离”:人们的聚会和离别都是常态,人生的无常令人感慨。
    • “江山残梦破”:美好的梦想和理想已经破灭,令人失落。
    • “风月片帆移”:孤舟在风月之下漂移,象征孤独与无助。
    • “后会吾衰矣”:再相见时我已衰老,暗示对未来的担忧与无奈。
    • “桑榆一茧丝”:桑树与榆树比喻衰老,茧丝象征着人生的缠绕与束缚。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年丰”与“岁晚”,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舟,以表现无常。
    • 象征:桑榆象征着衰老,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聚散离合的哲理。诗人在欢庆与离别之间,传达出对理想破灭与未来无奈的深思,展现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

意象分析:

  • 丰收:象征着幸福与希望。
  • 离别: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哀愁。
  • 江山:代表理想与梦想。
  • 孤舟:象征孤独和漂泊的生活状态。
  • 桑榆:代表衰老与人生的终结。
  • 茧丝:象征着生命的缠绕与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岁晚客他之”意指什么?

    • A. 年末欢庆
    • B. 送走客人
    • C. 聚会
    • D. 丰收
  2. “江山残梦破”中的“江山”指代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理想与梦想
    • C. 个人生活
    • D. 人际关系
  3. 诗人用“桑榆”来比喻什么?

    • A. 年轻
    • B. 生命的短暂
    • C. 死亡
    • D.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范成大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李白在诗中强调享乐与豪放,而范成大则更为沉静、内省,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