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山村舍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潦退滩滩露,沙虚岸岸颓。
涧声穿竹去,云影过山来。
柳菌粘枝住,桑花共叶开。
庵庐少来往,门巷湿苍苔。
白话文翻译:
小溪退去后,滩涂上露珠闪烁,沙岸显得空荡荡的,摇摇欲坠。
溪水的声音穿过竹林,云影悠然地飘过山头。
柳树的嫩芽粘附在枝头,桑树的花与叶一同绽放。
小庵小屋鲜有人来往,门前小巷湿润而长满青苔。
注释:
- 潦退:指小溪的水退去。
- 滩滩露:指水退去后,滩涂上露珠闪耀。
- 沙虚:沙滩显得空旷。
- 岸岸颓:岸边显得颓废、衰败。
- 涧声:山涧的水声。
- 穿竹去:水声穿过竹林而去。
- 云影:云的影子。
- 柳菌:柳树的嫩芽。
- 桑花:桑树的花。
- 庵庐:指寺庙或简陋的小屋。
- 湿苍苔:湿润的青苔。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提及的自然景象如“涧声”、“云影”等,具有典型的山水诗意,反映了诗人在宋代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纯,号石湖,南宋诗人、书法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情感,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花山村舍的宁静,表达对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们对安宁和自然的渴望。
诗歌鉴赏:
《花山村舍》展现了一个宁静、幽静的田园生活场景。诗人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使用了细腻的笔触,构建出一个生动的画面。开篇的“潦退滩滩露”给人以清晨的气息,湿润的空气中透着一丝清新,仿佛能感受到晨露的清凉。接着,诗人通过“涧声穿竹去,云影过山来”描绘出山水之间的动感与宁静相结合的和谐美。后两句“柳菌粘枝住,桑花共叶开”则将自然的生机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柳树与桑树的存在,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庵庐少来往,门巷湿苍苔”则将氛围转向一种人迹罕至的清幽,反映出诗人对 solitude 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浓浓的乡愁与对自然的热爱,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潦退滩滩露:描绘了雨后溪水退去,滩涂上露珠闪烁的景象,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 沙虚岸岸颓:沙岸显得空荡无物,表现出一种孤寂感。
- 涧声穿竹去:溪水的声音穿过竹林,带有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 云影过山来:云的影子缓缓飘过山头,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 柳菌粘枝住:柳树的嫩芽依附在枝头,充满了生命力。
- 桑花共叶开:桑树的花与叶同时绽放,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庵庐少来往:小庵小屋人迹罕至,反映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 门巷湿苍苔:门前小巷湿润,青苔长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意象:如“涧声”、“云影”等,通过自然元素传达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受结合,形成独特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反映了人们渴望宁静、和谐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潦:象征雨后的清新与生命力。
- 竹:象征坚韧和雅致。
- 云影:象征梦幻与悠闲。
- 柳菌: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桑花:象征丰收与生命的延续。
- 苍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范成大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柳菌”指的是什么?
- A. 柳树的嫩芽
- B. 柳树的花
- C. 柳树的叶子
- D. 柳树的根
-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城市的繁华
- B. 田园的宁静
- C. 生活的喧嚣
- D. 战争的残酷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范成大《花山村舍》和王维《鹿柴》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色,但范成大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