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

时间: 2024-12-29 16:40:49

炎蒸困钳釱,虎啸漏天机。

树杪忽垂髻,榴边今污衣。

草鸣溪水立,帆饱客船飞。

更设琉璃簟,瓜茶迟落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炎蒸困钳釱,虎啸漏天机。
树杪忽垂髻,榴边今污衣。
草鸣溪水立,帆饱客船飞。
更设琉璃簟,瓜茶迟落晖。

白话文翻译:

在炎热的夏日里,闷热的气候让人难以忍受,仿佛被困在钳子中,虎啸声透过树梢传来,似乎在泄露天机。树梢突然垂下了发髻,榴花旁边的衣服也沾染了污垢。草丛中传来了鸣叫声,溪水在静静流动,装满帆的客船在水面上飞驰。再铺上琉璃的坐垫,慢慢品尝瓜茶,享受着渐渐落下的晚晖。

注释:

  • 炎蒸:炎热的蒸气,形容天气闷热。
  • 困钳釱:被困在钳子里,形容身处困境或压抑的环境。
  • 虎啸:老虎的吼叫声,这里可能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漏天机:传达某种深意或秘密。
  • 树杪:树的顶端或枝头。
  • 垂髻:形容发髻松垂,意指放松或懒散。
  • 榴边:指石榴树旁。
  • 污衣:沾染污垢的衣服,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不堪。
  • 草鸣:草丛中有声音,可能指昆虫或小动物的鸣叫。
  • 溪水立:溪水静止,形象地展示出宁静的自然。
  • 帆饱:指船帆鼓起,表明顺风行驶。
  • 琉璃簟:琉璃制成的坐垫,象征着清凉和优雅。
  • 瓜茶:瓜果和茶水,象征着清凉和消暑的饮品。
  • 落晖:夕阳西下,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著名诗人,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精于诗词,尤擅于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蕴含哲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风起》创作于一个盛夏的午后,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们在炎热天气中的困扰与放松,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风起》通过描绘夏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开篇“炎蒸困钳釱”,直接把读者带入了炎热的夏季气氛中,感受到了压迫感和不适。而“虎啸漏天机”则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神秘,似乎在预示着某种即将到来的变化。接下来的景象描写,树梢垂下的发髻,榴花旁沾污的衣服,展现了人在酷暑中懒散的生活状态。

“草鸣溪水立,帆饱客船飞”则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草丛中的鸣叫声和飞驰的客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宁静的自然环境。在这幅画面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人们在炎热天气中的无奈与适应。

最后一句“更设琉璃簟,瓜茶迟落晖”,用优雅的意象收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与淡泊心态,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宁静与从容才是最重要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炎蒸困钳釱:描述了夏日的酷热,给人带来的压迫感。
  2. 虎啸漏天机:老虎的吼叫声似乎透露出某种天机,暗示自然的无常与神秘。
  3. 树杪忽垂髻:树梢上的发髻松垂,象征着放松和随意。
  4. 榴边今污衣:榴花旁的衣服沾染污垢,反映生活的琐碎与不堪。
  5. 草鸣溪水立:草丛中传来的鸣叫,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6. 帆饱客船飞:客船在水面上飞驰,象征着旅人的心情与生活的悠然。
  7. 更设琉璃簟:再铺上琉璃的坐垫,表现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8. 瓜茶迟落晖:静静享受瓜茶与落日的余晖,展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喻为人类情感体验。
  • 拟人:草鸣溪水立,使自然现象充满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一种淡泊与从容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炎热:象征困扰与压迫。
  2. 虎啸:代表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3. 榴花:象征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4. 琉璃簟:代表优雅与清凉。
  5. 瓜茶:象征生活的清淡与宁静。
  6. 落晖: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风起》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葛立方
    D. 苏轼

  2. 诗中“虎啸漏天机”所传达的意思是:
    A. 老虎的叫声
    B. 自然的神秘与变化
    C. 天气炎热
    D. 生活的琐碎

  3. “炎蒸困钳釱”中的“钳釱”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种工具
    C. 被困的状态
    D. 一种植物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绝句》(李清照)
  • 《竹里馆》(王维)

诗词对比:

  • 《风起》与《夏日绝句》:两首诗都描绘了夏天的景象,但《风起》更强调自然的变幻和内心的宁静,而《夏日绝句》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