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红英》

时间: 2025-01-01 15:19:27

潮头白,峰头碧,落梅香暗渔翁笠。

西风透,东风骤,待得晴明,莺花时候。

莺声涩,花枝寂,春来已蜡看山屐。

山如旧,春如绣,层楼望处,苍寒红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摘红英
作者: 李鄂 〔明代〕

潮头白,峰头碧,落梅香暗渔翁笠。
西风透,东风骤,待得晴明,莺花时候。
莺声涩,花枝寂,春来已蜡看山屐。
山如旧,春如绣,层楼望处,苍寒红瘦。

白话文翻译:

在潮水的顶端是白色的浪花,山峰上是碧绿的树木,落梅的香气悄然飘散在渔翁的斗笠之中。
西风轻轻吹来,东风骤然袭来,等到晴朗明媚的日子,黄莺和花朵正好盛开的时节。
莺声显得有些涩滞,花枝也显得寂静,春天已经到来,却只能蜡烛般看着山间的木屐。
山依旧如往日的样子,春天如同绣品般美丽,望向高层楼阁,看到的却是苍凉的红色,显得单薄而瘦弱。

注释:

  • 潮头白:潮水的顶端泛着白色的浪花。
  • 峰头碧:山峰上是翠绿的树木。
  • 落梅香暗:落下的梅花散发着香气,悄然无声。
  • 渔翁笠:渔翁的斗笠,渔民的帽子。
  • 莺声涩:黄莺的声音显得有些沙哑。
  • 蜡看山屐:蜡烛般的春天,形容春日的短暂与无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鄂,明代诗人,字叔显,号岱舸,曾任职于朝廷,善于诗词,尤其擅长描写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摘红英》创作于明代,正值春季。诗人在春日游览山水时,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人生的无常,因此写下此诗,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鄂的《摘红英》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色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诗开篇以“潮头白,峰头碧”描绘了春天的海岸和山峰,展现出清新而明朗的自然景象。接下来,通过“西风透,东风骤”,展现了春天气候的变化,仿佛在期待着一个晴朗的日子,黄莺和花朵的盛开。

而后“莺声涩,花枝寂”的描写,则转向了一种内心的孤寂与感伤,尽管春天来临,但莺声却显得涩滞,花枝也显得寂静,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最后,诗人以“山如旧,春如绣”的对比,传达了自然的恒常与时光流逝的感慨,尽管春天如绣般美丽,但层楼望去,只有苍寒的红瘦,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潮头白,峰头碧:描绘海浪与山峰的鲜明对比,展现自然的美。
  2. 落梅香暗渔翁笠:通过细腻的香气描写,展现春天的气息与渔民的生活。
  3. 西风透,东风骤:描写春天的气候变化,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4. 待得晴明,莺花时候:期待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
  5. 莺声涩,花枝寂:表达对春天短暂与无常的感叹。
  6. 春来已蜡看山屐:蜡烛般的春天,象征着脆弱与短暂。
  7. 山如旧,春如绣:自然依旧,但春天的美丽让人感慨。
  8. 层楼望处,苍寒红瘦:从高处望去,感受到的却是孤寂与苍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春天的脆弱。
  • 对仗:如“潮头白,峰头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景的描写,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悟与感慨,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忧伤,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头:象征着生命的起伏与变化。
  • 峰头:代表着自然的恒定与永恒。
  • 莺声:象征着春天的声音,生命的活力。
  • 山屐:代表了人生旅途的艰辛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潮头白”指的是什么?
    A. 海浪的颜色
    B. 山的颜色
    C. 花的颜色

  2. “莺声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寂
    C. 愤怒

  3. 诗中提到“春如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春天如同绣品般美丽
    B. 春天如同绣品般脆弱
    C. 春天如同绣品般奢华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同样描写春天,表达对时光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多展现了个体的孤独与追求。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写春天,却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的无奈,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鄂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全书》
  •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