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红英 寄友》

时间: 2025-01-19 18:11:02

金炉暖,沉檀烬。

窗前冷月添愁恨。

心中事。

襟边泪。

无计消除,更难寻寐。

情思愠。

诗思细。

音书望断凭谁问。

砧声里。

雁声起。

惹成憔悴,此情难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炉暖,沉檀烬。窗前冷月添愁恨。心中事。襟边泪。无计消除,更难寻寐。情思愠。诗思细。音书望断凭谁问。砧声里。雁声起。惹成憔悴,此情难寄。

白话文翻译:

金炉中炭火正旺,沉香的烟雾缭绕。窗前的冷月,让我倍感愁苦。心中的烦恼,泪水湿透了衣襟。无计可消解,夜晚更难入睡。情思郁结,诗意细腻。音信渺茫,谁能来询问我的情愫?砧板上的敲击声,孤雁的哀鸣此起彼伏,使我愈发憔悴,这份情感难以寄出。

注释:

  • 金炉:指盛放香料的炉子,象征温暖与宁静。
  • 沉檀:沉香木,香气浓郁,常用于焚香,寓意清雅。
  • 冷月:冷清的月光,象征孤独与忧愁。
  • 襟边泪:指泪水浸透衣襟,表达悲伤之情。
  • 无计消除:无计可解,形容心中愁苦无处发泄。
  • 情思愠:心中情感郁结,愤懑不平。
  • 音书望断:音信渺茫,无法得到消息。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逸云,近代女诗人,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见长。她的诗作多反映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挣扎。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个人情感的困扰与思念之中,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奈。

诗歌鉴赏:

《摘红英 寄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诗人在金炉的温暖与窗前的冷月之间,描绘出一种深刻的孤独与忧愁。诗的开头,金炉的暖意与沉檀的香气形成鲜明对比,窗前冷月的映照则犹如内心的寒冷,增加了情感的层次感。接着,诗人以“心中事”引入自己的烦恼与泪水,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整首诗的情感波动颇为细腻,尤其是“无计消除,更难寻寐”,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心中的焦虑。

诗中的意象如“砧声”和“雁声”,不仅描绘出乡音的凄凉,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寂。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的情感深刻而真切,让人感同身受。最后一句“此情难寄”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出一种无奈与渴望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炉暖,沉檀烬:用金炉的温暖与沉檀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窗前冷月添愁恨:冷月与愁恨相结合,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心中事。襟边泪。:心事重重,泪水湿透衣襟,情感愈发强烈。
  • 无计消除,更难寻寐:表明心中愁苦无处发泄,夜不能寐的痛苦。
  • 情思愠。诗思细。:情思郁结,诗人的思绪细腻。
  • 音书望断凭谁问:音信渺茫,无法得到回应,情感愈加孤独。
  • 砧声里。雁声起。:生活的琐碎声响与孤雁的哀鸣交错,增强了孤独感。
  • 惹成憔悴,此情难寄:最终的情感宣泄,表达出深深的无奈与苦楚。

修辞手法:

  • 对比:金炉与冷月的对比,突显情感的矛盾。
  • 比喻:用“音书望断”形容信息的缺失,将情感抽象化。
  • 拟人:雁声的哀鸣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添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围绕思念与孤独展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无奈。诗人在宁静的夜晚,面对冷月与孤独,流露出对情感的渴望与无能为力,深刻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

意象分析:

  • 金炉:象征温暖、安宁,也代表对往日美好时光的回忆。
  • 冷月:象征孤独、忧愁,与内心的情感形成对比。
  • 砧声:生活的琐碎,暗示时间的流逝。
  • 雁声:孤雁的哀鸣,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炉”代表什么? A. 冷漠 B. 温暖 C.孤独
  2. “无计消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解脱 B. 无奈 C. 欢喜
  3. 诗人对友人的感情是? A. 轻松 B. 思念 C. 忘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虞美人》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作品相比,陈逸云的诗更加细腻,情感更加直接,李清照的作品则在语言上更为简练,意象的运用上更富有象征性。两者都表达了对爱与思念的感受,但各自的风格与情感深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