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红英》

时间: 2025-01-01 14:38:21

关云黑。

边沙白。

金仙一去无消息。

谁家唱。

筝弦响。

敕勒声声,月斜毡帐。

狂踪迹。

无人识。

行歌带索长安陌。

高楼上。

凭阑望。

皂雕没处,飞狐上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关云黑。边沙白。金仙一去无消息。谁家唱。筝弦响。敕勒声声,月斜毡帐。狂踪迹。无人识。行歌带索长安陌。高楼上。凭阑望。皂雕没处,飞狐上党。

白话文翻译:

天边的云彩黑沉沉的,边际的沙滩一片洁白。金仙离去后音讯全无,哪家正在高歌?音律如筝弦轻轻响起,敕勒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月光斜照在毡帐上。那些狂放的踪迹无人识别,行歌的人带着索子走在长安的街道上。高楼上,凭栏远望,皂雕已经无处可寻,飞狐则在上党的山间奔走。

注释:

  • 关云黑:指天边的乌云,形容天气阴沉。
  • 金仙:可能是指某位仙人或高人,古代对高人或神仙的称呼。
  • 筝弦:指古筝的琴弦,象征音乐。
  • 敕勒声声:敕勒是古代一种乐器或乐声,声声入耳。
  • 长安陌: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都城,陌指街道。
  • 皂雕:一种鸟类,象征远方或难以寻觅的东西。
  • 飞狐:飞狐常用来比喻灵动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情和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融入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摘红英》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传达对逝去时光和人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摘红英》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古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事变迁的无奈和对往日美好的追忆。开篇以“关云黑,边沙白”引入,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阴郁与外界的荒凉。接着“金仙一去无消息”,表达了对故人或理想的追寻与渴望,显示出一种失落感。

“谁家唱,筝弦响”则带来一丝生活的气息,音乐的响起似乎在提醒诗人,尽管生活依然在继续,但内心的孤独感却愈加明显。“敕勒声声,月斜毡帐”,在月光的照耀下,诗人似乎在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的追忆。

最后几句描绘了孤独的行者在长安陌上的身影,带着一丝惆怅与无奈,透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关云黑。边沙白。”:天际乌云压顶与洁白沙滩的对比,象征着内心的矛盾与外界的冷暖。
  • “金仙一去无消息。”:表示对某位重要人物的思念,强调了一种失落感。
  • “谁家唱。筝弦响。”:引入生活的音响,似乎在叙述生活的继续,但内心却仍感孤独。
  • “敕勒声声,月斜毡帐。”:描绘月光下的景象,营造一种温柔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
  • “狂踪迹。无人识。”:表现出行者的孤独与渺小,表达无奈的情感。
  • “行歌带索长安陌。”:行歌的人在长安街道上,体现出一种流浪感。
  • “高楼上。凭阑望。”:表现出对远方的渴望与对人事的叹息。
  • “皂雕没处,飞狐上党。”:象征着难以寻觅的事物和内心的惆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关云黑”与“边沙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情感。
  • 意象:运用“月”、“筝弦”等意象,营造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相似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逝去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渺小,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黑云:象征忧郁与不安。
  • 白沙:象征纯洁与美好。
  • 金仙:象征理想与追寻。
  • 筝弦:象征音乐与生活的美好。
  • 敕勒声:象征古老的文化与历史。
  • 高楼:象征人心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仙”最可能指的是: A. 仙人 B. 朋友 C. 亲人 D. 高人

  2. 诗人通过“关云黑,边沙白”的对比想表达: A. 天气变化 B. 内心的矛盾 C. 对沙滩的喜爱 D. 对云的思考

  3. 诗中的“筝弦响”主要象征: A. 生活的继续 B. 悲伤的音乐 C. 对逝去的追忆 D. 内心的快乐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摘红英》和《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摘红英》更侧重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而《静夜思》则更直接地抒发了对家乡的思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