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高楼直挽银河住》

时间: 2025-01-07 18:18:05

高楼直挽银河住,当时曾笑牵牛处。

今夕渡河津,牵牛应笑人。

桐梢垂露脚,梢上惊鸟掠。

灯焰不成青,绿窗纱半明。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菩萨蛮·高楼直挽银河住

作者: 王国维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高楼直挽银河住,当时曾笑牵牛处。
今夕渡河津,牵牛应笑人。
桐梢垂露脚,梢上惊鸟掠。
灯焰不成青,绿窗纱半明。

白话文翻译:

高楼直插云霄,仿佛能将银河拉住,过去我曾在这里笑谈牵牛星的传说。今晚我渡过河口,牵牛星也许会笑着看着我。梧桐树梢上露水垂落,枝头上惊起了飞鸟。灯光隐约不成明亮,绿窗帘的光线也显得半明半暗。

注释:

  • 高楼:指高耸的楼阁。
  • 银河:天上的星河,象征着遥远的美好。
  • 牵牛:指牵牛星,古代传说中的七夕情人,象征爱情。
  • 渡河津:渡过河流的渡口。
  • 桐梢:梧桐树的树梢。
  • 露脚:露水滴落的样子。
  • 惊鸟掠:惊动了飞来的鸟儿。
  • 灯焰:指灯光的火焰。
  • 绿窗纱:绿色的窗帘。

典故解析:

  • 牵牛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讲述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每年七夕,牛郎与织女相会于银河两岸。
  • 高楼直挽银河:表达了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譞翁,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戏剧家。他在文学和哲学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词创作,风格独特,常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王国维晚期,表达了他对爱情、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寄托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菩萨蛮·高楼直挽银河住》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词作。词的开头以“高楼直挽银河住”引入,瞬间勾勒出一幅宏伟而浪漫的画面,象征着人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接着,词人回忆起过去与牵牛星的笑谈,表现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第二句“今夕渡河津,牵牛应笑人”则巧妙地运用时间的对比,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感慨,既有对爱情的向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接下来的描写“桐梢垂露脚,梢上惊鸟掠”,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却又生动的氛围,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后两句“灯焰不成青,绿窗纱半明”,则在意境上回归到人间,带来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在暗示着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给人以深思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楼直挽银河住:意指高楼直插天际,如同将银河一同拉住,表现出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2. 当时曾笑牵牛处:回忆过去与牵牛星的美好时光,带有一丝怀旧。
  3. 今夕渡河津:今晚渡过河流,暗示时光的流逝。
  4. 牵牛应笑人:牵牛星可能在笑着看人,表现出一种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5. 桐梢垂露脚:描写自然景象,表现出静谧的夜晚。
  6. 梢上惊鸟掠:鸟儿被惊动,传达出一种动感。
  7. 灯焰不成青:灯光模糊,象征着不清晰的想法和感情。
  8. 绿窗纱半明:窗帘的光线暗淡,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高楼直挽银河,比喻理想的高远与追求。
  • 拟人:牵牛应笑人,赋予星星以情感。
  • 对仗:如“灯焰不成青,绿窗纱半明”,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高楼:象征追求与理想。
  2. 银河:代表爱情与美好。
  3. 牵牛:传达爱情的主题。
  4. 露水:象征纯洁与清新。
  5. 灯焰:暗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牵牛”是指哪个星星?
    • A) 织女星
    • B) 北斗星
    • C) 牵牛星
    • D) 明亮星
  2. “高楼直挽银河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理想与追求
    • C) 忧伤
    • D) 平静
  3. 诗中提到的“灯焰不成青”是指什么?
    • A) 灯光明亮
    • B) 灯光模糊
    • C) 没有灯光
    • D) 灯光刺眼

答案:

  1. C) 牵牛星
  2. B) 理想与追求
  3. B) 灯光模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国维《菩萨蛮》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涉及对星空与历史的思考,但王国维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情感,李白则更注重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 《王国维诗词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