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夏)》

时间: 2025-01-08 19:01:09

簟纹双映冰肌艳。

艳肌冰映双纹簟。

窗外竹生风。

风生竹外窗。

点红潮醉脸。

脸醉潮红点。

廊上月昏黄。

黄昏月上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夏)
作者:刘焘

簟纹双映冰肌艳。
艳肌冰映双纹簟。
窗外竹生风。
风生竹外窗。
点红潮醉脸。
脸醉潮红点。
廊上月昏黄。
黄昏月上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夏日的美丽风景和人们的情感。词中提到的“簟纹”与“冰肌”相映成趣,表现了夏日的清凉和女子的美丽。窗外的竹子在风中摇曳,风声轻轻传入室内。女子醉于红晕,脸上泛起了潮红。最后,廊上的月光在昏黄中显得柔和,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夏夜氛围。

注释

  • 簟纹:指的是席子的纹理,通常用来形容清凉的感觉。
  • 冰肌:指的是女子肌肤的洁白和细腻。
  • 潮醉:形容脸上因情感或气候因素而泛红的样子。
  • 昏黄:形容黄昏时的光线,柔和而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焘是宋代词人,以其清丽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词往往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夏季,正值盛夏时分,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夏日的温暖与美好在词中得以生动呈现。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夏)》以其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词中的“簟纹”、“冰肌”、“竹生风”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典雅而清凉的夏日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词人将女子的美丽与自然的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夏日特有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点红潮醉脸”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因情感或气候而泛红的脸庞,这种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动的气息。

整首词在结构上也极具对称美,前后两句相互呼应,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美感。最后一句“黄昏月上廊”,不仅为全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仿佛让人沉浸在那温柔的夏夜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簟纹双映冰肌艳:席子的纹理与女子的肌肤相映成趣,既表现了环境的清凉,又突显了女子的美丽。
  2. 艳肌冰映双纹簟:强调女子肌肤的光滑与清丽,再次与席子的纹理形成对比。
  3. 窗外竹生风:窗外的竹子在风中摇曳,生动描绘了夏日的动感。
  4. 风生竹外窗:风声从窗外传入,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5. 点红潮醉脸:女子的脸因热情或夏日的关系而泛红,生动形象。
  6. 脸醉潮红点:重申了脸上红晕的状态,强调情感的流露。
  7. 廊上月昏黄:黄昏时分,月光洒在廊上,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8. 黄昏月上廊:总结了黄昏的意境,带出一种诗意的美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 比喻:通过“冰肌”和“簟纹”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美丽和环境的清凉。
  • 拟人:对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日的自然景色与女子的美丽,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热爱,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簟纹:象征清凉与舒适。
  2. 冰肌:象征美丽和纯洁。
  3. :象征自然与生机。
  4. 红潮:象征情感的流露与热情。
  5. :象征宁静与柔和的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冰肌”指的是什么? A. 席子
    B. 女子的肌肤
    C. 竹子

  2. “点红潮醉脸”中“醉”字的含义是? A. 喝酒
    B. 陶醉
    C. 睡觉

  3. 整首词的意境主要是描绘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描绘了夏季的自然美,但刘焘的词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清照则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深刻,展现了对往昔的思念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传》
  • 《古诗词鉴赏》
  • 《词的艺术:从风格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