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次湘佩鹊
春阴乍合云偏散。
幽窗更觉愁人倦。
辜负看花天。
黄尘杂柳烟。
三分春正好。
弱絮黏芳草。
难熨小眉痕。
相怜镜里人。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阴云忽然聚集,又偏偏散去。
在幽静的窗前,愈发感到愁苦与疲倦。
真是辜负了这看花的美好时光。
尘土与柳烟交杂在一起。
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微弱的柳絮黏附在芳草上。
难以抚平那细小的眉间皱痕。
心中怜惜镜中的那个人。
注释:
- 乍合:忽然相聚。
- 愁人倦:使人感到忧愁疲倦。
- 辜负:辜负了。
- 黄尘:指尘土。
- 三分春:形容春天的美好。
- 弱絮:柔弱的柳絮。
- 黏芳草:粘附在芳草上。
- 难熨:难以抚平。
- 小眉痕:指眉间的皱痕。
- 相怜:彼此怜惜。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日美好的向往与对生活琐事的无奈,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太清(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景,情感细腻,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诗作生于春季,反映了诗人在春天的感受与思考,可能是在一个阴雨天,感到愁苦与疲倦的情绪交织。
诗歌鉴赏:
《菩萨蛮 次湘佩鹊》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词作。全词通过描绘春天的阴云和花草,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开篇“春阴乍合云偏散”即为全诗定下了愁苦的基调,随之而来的“幽窗更觉愁人倦”更是将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优美的春季,诗人却因窗外的阴云而感到疲惫与忧愁,似乎生活的琐碎与烦恼在不经意间侵扰了心灵的宁静。
而“辜负看花天”一语,既暗含对春日美好时光的叹息,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惋惜。这份情感在接下来的“黄尘杂柳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尘土和柳烟的交织象征着生活中的纷繁与复杂。整首词在春日的背景下,融合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探讨。
最后几句“难熨小眉痕,相怜镜里人”则带有一丝温柔的怜惜,描绘了对镜中人深情的关怀,体现出一种细腻而又柔和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春天的感慨,更是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惜。整首词如同一幅春日的画卷,既美丽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阴乍合云偏散:春天的阴云时聚时散,显示出春天的多变。
- 幽窗更觉愁人倦:在幽静的窗前,愈加感受到愁苦和疲倦。
- 辜负看花天:感叹自己辜负了这个看花的好时光。
- 黄尘杂柳烟:尘土和柳烟交融在一起,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 三分春正好:春天的三分之一是最好的时光。
- 弱絮黏芳草:轻柔的柳絮粘附在芳草上,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难熨小眉痕:难以抚平眉间的皱痕,隐喻心中的烦恼。
- 相怜镜里人:对镜中的人充满怜惜,表达出深切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阴云比作内心的愁苦。
- 对仗:如“黄尘杂柳烟”和“三分春正好”,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春天的气候变化赋予情感,使自然与人心相互联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生活烦恼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怀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阴:象征着春天的变幻与不确定性。
- 幽窗: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 黄尘:象征着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
- 柳烟:春天景色的柔美与清新。
- 芳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镜里人:暗示着内心的柔情与怜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阴乍合”意指什么? A. 春天的阴云聚集
B. 春天的阳光明媚
C. 春天的雨水纷飞
D. 春天的花朵盛开 -
“辜负看花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热爱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往事的怀念 -
诗中“难熨小眉痕”指的是什么? A. 眉间的皱纹
B. 美丽的妆容
C. 春天的花草
D. 生活的琐事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温庭筠《红叶》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