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步》

时间: 2025-01-01 15:15:46

古岸通新屐,西风倚望间。

白云黄叶寺,秋色夕阳山。

野菊如人瘦,沙鸥共我间。

朗吟独归去,流水掩柴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岸通新屐,西风倚望间。
白云黄叶寺,秋色夕阳山。
野菊如人瘦,沙鸥共我间。
朗吟独归去,流水掩柴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古老的岸边通向新的鞋子,西风轻轻吹拂,令人心生向往。白云飘浮在带着黄叶的寺庙上,夕阳把秋色洒在山间。野菊花像人一样显得瘦弱,沙鸥伴随着我孤独而行。我高声吟诵,独自回家,流水声淹没了柴门的声音。


注释:

  1. 古岸:古老的河岸。
  2. 新屐:新买的木屐,象征着新的开始或旅途。
  3. 西风:秋天的风,通常带有萧瑟感。
  4. 黄叶寺:寺庙中飘落的黄叶,象征着秋天的凋零。
  5. 秋色:秋天的色彩,通常包括金黄、红色等。
  6. 野菊:生长在野外的菊花,象征着坚韧和淡泊。
  7. 沙鸥:一种水鸟,常在沙滩附近活动,象征孤独。
  8. 朗吟:清晰而有声的吟唱,表达心情。
  9. 流水:流动的水,常用于象征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传璿,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真挚,擅长将自然与人文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天,可能是诗人在一次出游时的所感所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孤独的思考,反映了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间步》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展现了秋日的美丽。全诗以“古岸通新屐”开篇,既描绘出古老与新的对比,又引出了诗人行走在自然中的情景。西风的描写,不仅是气候的变化,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白云黄叶寺,秋色夕阳山”则通过色彩和景物的交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野菊如人瘦”一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孤寂与内心的感伤。野菊花的瘦弱,似乎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显示了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的共振。而“沙鸥共我间”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沙鸥的陪伴却又显得孤独无依。

最后两句“朗吟独归去,流水掩柴关”中,诗人以归家的意象结束全诗,流水声掩盖了柴门的声音,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的追忆。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孤独,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古岸通新屐:古老的河岸通向新的旅途,象征着新的开始。
    • 西风倚望间:西风轻轻吹拂,令人心生向往。
    • 白云黄叶寺:秋天的寺庙,被白云与黄叶环绕,色彩斑斓。
    • 秋色夕阳山:夕阳映照着秋天的山色,美丽而又略显凄凉。
    • 野菊如人瘦:野菊花的瘦弱,隐喻人情的萧索。
    • 沙鸥共我间:沙鸥的陪伴,体现了孤独的心境。
    • 朗吟独归去:高声吟唱,表达了独自回归的情感。
    • 流水掩柴关:流水声掩盖了柴门的声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过往的隐秘。
  2. 修辞手法

    • 比喻:“野菊如人瘦”用菊花比喻人,形象生动。
    • 拟人:“西风倚望”,赋予风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白云黄叶寺,秋色夕阳山”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考,展现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对生命的感慨。


意象分析:

  1. 古岸:象征着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2. 新屐:代表新的开始与旅途。
  3. 白云:象征自由与飘渺。
  4. 黄叶:秋天的象征,代表凋零与失落。
  5. 野菊:坚韧与淡泊的象征。
  6. 沙鸥:孤独与陪伴的象征。
  7. 夕阳: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8. 流水:时间的象征,流动不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古岸通新屐”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象? A. 旧与新的对比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2. “野菊如人瘦”中的“瘦”是指: A. 菊花的形态
    B. 诗人的内心感受
    C. 孤独的情绪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孤独与思考
    C. 旅行的乐趣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望》:描写春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2. 李白《庐山谣》: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体情感的结合。
  3. 王维《山居秋暝》:以秋天为背景,表达宁静的心境。

诗词对比

  • 《间步》与《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美丽,但《间步》更多地表现了孤独感,而《山居秋暝》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典诗词选》
  4. 《从古诗看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