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申仲大夫索四亭诗各赋一首 白云亭》

时间: 2025-01-06 09:09:46

登临思昔人,有意在山麓。

举首瞻孤云,怅怀思宰木。

云亦初何心,意乃自感触。

人生风木念,此念何由足。

忽忽不可留,悠悠空满目。

愿言结斯庐,聊用慰幽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亭
登临思昔人,有意在山麓。
举首瞻孤云,怅怀思宰木。
云亦初何心,意乃自感触。
人生风木念,此念何由足。
忽忽不可留,悠悠空满目。
愿言结斯庐,聊用慰幽独。

白话文翻译:

登高望远,思念昔日亲友,心中有感慨,正如在山脚下的情景。
抬头仰望孤独的白云,心中感伤,怀念那位宰相的风范。
白云又怎能理解我的心情,情感只是自我触动。
人生如风,感念如木,这种思念又怎能满足?
忽然间,时光无法停留,眼前却是空洞的景象。
希望能在这里建一座小屋,以此来慰藉我孤独的心灵。

注释:

  • 昔人:指过去的人,常用于怀念朋友或亲人。
  • 山麓:山的脚下,象征着人生的低谷。
  • 宰木:可能指代古代的宰相,表达对贤人之德的怀念。
  • 风木:比喻人生的变幻与无常。
  • 斯庐:指小屋,表示希望有一个归属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约1082-1150),字子晦,号紫芝,宋代著名诗人,精于词赋,作品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篇。周紫芝生活在北宋末期,社会动荡,诗歌中常流露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白云亭》写于周紫芝晚年,正值社会变革时期,他在诗中抒发对昔日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诗歌鉴赏:

《白云亭》是一首蕴含深情的抒怀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孤独的思考。开篇通过“登临思昔人”,引出对往昔友人的追忆,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白云的孤独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抬头仰望,心中自有千般情绪。诗中“云亦初何心”一句,耐人寻味,白云并不能理解人间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激荡则源于自身的感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尤其在“愿言结斯庐”中,诗人渴望找到一个安静的栖息之地,以此来安慰自己内心的孤独,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登临思昔人:在高处眺望,思念往昔的友人,开篇便引出怀旧的主题。
  2. 有意在山麓:心中有感慨,似乎又回到了山脚下,暗示人生的低谷。
  3. 举首瞻孤云:抬头望着孤独的白云,感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惆怅。
  4. 怅怀思宰木:怀念宰相的风范,表现出对贤人德行的钦佩。
  5. 云亦初何心:白云无法理解我的心情,强调人与自然的隔阂。
  6. 意乃自感触:情感只源于内心的自我感受。
  7. 人生风木念:人生如风,感念如木,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8. 此念何由足:这种思念又如何能满足?
  9. 忽忽不可留:时光飞逝,无法停留。
  10. 悠悠空满目:眼前只剩下空洞的景象,心中感到无比空虚。
  11. 愿言结斯庐:希望能在此建一庐舍,寄托内心的平静与安慰。
  12. 聊用慰幽独:以此来抚慰孤独的心灵,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风,将思念比作木,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
  • 拟人:将云赋予情感,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如“忽忽不可留,悠悠空满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昔日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孤独与无常,代表诗人内心的惆怅。
  • 山麓:象征人生的低谷,暗示对往昔的追忆。
  • 斯庐:象征归属与安宁,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举首瞻孤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激动
    答案:B

  2. “愿言结斯庐”中的“庐”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间房子
    C. 一片森林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宰木”象征什么?
    A. 权力
    B. 友情
    C. 智慧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但李白的情感更为豪放。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是怀念友人,但杜甫更强调亲情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周紫芝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