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政宣义王公挽歌辞》
时间: 2025-01-06 14:5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致政宣义王公挽歌辞 葛立方 〔宋代〕
平生志趣漫无求,蠖屈乡关七十秋。 不把楞伽堆案上,每将周易置床头。 天庭纶告荣初命,子舍安车互两州。 云水俄惊遗宝剑,幽扉欲启涕横流。
白话文翻译
一生志向漫无追求,像蠖虫一样屈居乡间七十载。 不将佛经堆满案头,却常将《周易》放在床边。 天庭传来荣耀的初命,子舍间安车往来于两州之间。 云水间突然惊闻遗失了宝剑,幽闭的门扉欲开时泪水横流。
注释
- 蠖屈:比喻人不得志,像蠖虫一样屈居。
- 楞伽:佛教经典之一,这里指佛经。
- 周易:即《易经》,古代占卜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 天庭纶告:指朝廷的任命文书。
- 子舍安车:指子孙安居,车辆往来。
- 云水:指旅途中的景象。
- 遗宝剑:比喻失去重要的东西或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是宋代诗人,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是为某位致仕的宣义王公所作的挽歌,表达了对王公生平的敬仰和对逝去的哀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公去世后所作,诗人通过描绘王公生前的志趣和生活状态,以及对其逝去的哀悼,表达了对王公的深切怀念和对其高尚品格的赞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王公生平的简要描绘,展现了其淡泊名利、崇尚儒学的品格。首联“平生志趣漫无求,蠖屈乡关七十秋”直接点出了王公一生的志趣和境遇,表现出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颔联“不把楞伽堆案上,每将周易置床头”进一步以物喻人,通过王公对佛经和儒学的不同态度,凸显其儒学倾向和精神追求。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朝廷的任命和子孙的安居,以及对王公逝去的哀悼,表达了对王公的敬仰和对其逝去的深切哀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挽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志趣漫无求:王公一生没有特别的追求,表现出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 蠖屈乡关七十秋:王公像蠖虫一样屈居乡间七十年,形容其长期不得志。
- 不把楞伽堆案上:王公不将佛经堆满案头,暗示其对佛教的淡漠。
- 每将周易置床头:王公常将《周易》放在床边,表明其对儒学的偏好。
- 天庭纶告荣初命:朝廷传来荣耀的任命,指王公得到朝廷的认可。
- 子舍安车互两州:子孙安居,车辆往来于两州之间,形容王公家族的兴旺。
- 云水俄惊遗宝剑:云水间突然惊闻遗失了宝剑,比喻王公的逝去。
- 幽扉欲启涕横流:幽闭的门扉欲开时泪水横流,表达对王公逝去的深切哀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蠖屈”比喻王公不得志的状态,“遗宝剑”比喻王公的逝去。
- 对仗:如“不把楞伽堆案上,每将周易置床头”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王公生平的描绘和对其逝去的哀悼,表达了对王公高尚品格的赞扬和对逝去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蠖屈:比喻王公不得志的状态。
- 楞伽:佛经,代表佛教。
- 周易:《易经》,代表儒学。
- 天庭纶告:朝廷的任命文书,代表荣耀。
- 遗宝剑:比喻王公的逝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蠖屈乡关七十秋”中的“蠖屈”比喻什么? A. 王公的志向 B. 王公的不得志 C. 王公的乡居生活 D. 王公的年龄
-
诗中“不把楞伽堆案上,每将周易置床头”表明王公对什么有偏好? A. 佛教 B. 儒学 C. 道教 D. 占卜
-
诗中“云水俄惊遗宝剑”中的“遗宝剑”比喻什么? A. 王公的宝剑 B. 王公的逝去 C. 王公的荣耀 D. 王公的家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 杜甫《春望》: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比,葛立方的这首挽歌更加注重对逝者生平的描绘和对逝去的哀悼。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葛立方的这首诗更加个人化,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葛立方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葛立方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