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红桂树》

时间: 2025-01-19 13:46:53

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

后素合馀绚,如丹见本心。

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

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
后素合馀绚,如丹见本心。
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
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

白话文翻译:

如果想要追求尘世之外的事物,这棵树正是瑶林(仙境)。
它的花朵如同余辉绚丽,像红色的丹砂显露出本心。
它的妍丽姿态没有一点污点,芳香的意蕴寄托在幽深之处。
我希望用鲜艳的花色,凌驾于霜雪之上,照耀着碧绿的水面。

注释:

  • 瑶林:指美丽的树林,传说中的仙境。
  • 余绚:指余晖的绚丽色彩。
  • :指红色,常用以象征真心和美好。
  • 妍姿:美丽的姿态。
  • 芳意:芳香的情感。
  • 凌霜:在霜雪之上,象征坚韧和超脱。

典故解析:

“瑶林”在古代诗歌中多用以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观,常与仙境相联系。“丹”字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真诚和美好,表达出诗人心中的美好情感。诗中所提及的“凌霜”则暗示了坚韧不拔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德裕,字梦熊,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及政治家。他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春天暮色之际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唐代,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使得诗人更加渴望逃离尘世,寻求内心的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红桂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诗的开头以“欲求尘外物”引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繁琐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将红桂树比作“瑶林”,赋予了树木超凡脱俗的气质,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自然美。诗中“后素合馀绚”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花朵在夕阳余晖下的绚烂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的两句则强调了红桂树的纯洁与深邃,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向往。最后一句“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不仅展现了红桂树在寒霜中依然坚韧的姿态,也象征着诗人希望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能在艰难环境中依然绽放光彩。这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与追求理想的情感,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美学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表达对超越尘世的美好事物的向往,红桂树象征着理想的自然美。
    • 后素合馀绚,如丹见本心:描绘红桂树在晚霞中的美丽,展现其纯洁与真实的内心。
    • 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强调红桂树的美丽没有任何瑕疵,芳香的情意寄托于深邃之处,暗示着深刻的内涵。
    • 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艰难环境中仍能展现美丽与希望的愿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红桂树比作“瑶林”,强调其超凡脱俗。
    • 对仗:如“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理想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红桂树:象征美丽与坚韧,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 瑶林:代表着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的渴望。
  • 霜与碧浔:象征着环境的艰难与内心追求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瑶林”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美丽的树林
    • C. 一种花
  2. 诗中“愿以鲜葩色”表达了什么愿望?

    • A. 渴望名利
    • B. 希望在艰难中展现美丽
    • C. 想要旅行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什么?

    • A. 对尘世的追求
    • B. 对理想美好的追求
    • C.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德裕的《红桂树》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强调自然美与内心的追求,但李德裕更倾向于理想化的美好,而王维则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德裕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