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奉律上人(律公精于维摩经)》

时间: 2025-01-01 11:06:59

知君学地厌多闻,广渡群生出世氛。

饭色不应殊宝器,树香皆遣入禅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君学地厌多闻,
广渡群生出世氛。
饭色不应殊宝器,
树香皆遣入禅薰。

白话文翻译

我知道您对世俗的多闻多见感到厌倦,
希望能广泛地渡化众生,超脱世俗的尘氛。
吃饭的颜色不该与珍宝器皿不同,
树木的香气也应当融入禅意的熏陶中。

注释

  • 学地:指学问的领域,这里引申为对学问的追求。
  • 厌多闻:厌烦世俗的繁杂知识,表示对尘世的超脱。
  • 广渡:广泛地渡化,指帮助众生解脱。
  • 出世氛:指逃离世俗的氛围。
  • 饭色:饭的颜色,象征日常生活的平常。
  • 殊宝器:指珍贵的器皿,象征世俗的奢华。
  • 树香:树木的香气,象征自然之美。
  • 禅薰:禅的熏陶,表示修行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字梦符,号匡庵,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他的诗作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他对佛教有一定的研究,常在诗中表达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创作背景

《赠奉律上人》是李德裕在与一位精通《维摩经》的僧人交往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僧人的钦佩,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体现了李德裕内心对佛教思想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首句“知君学地厌多闻”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知识的厌倦,隐含着对世俗繁杂的批判。接着“广渡群生出世氛”,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认同,期望能帮助众生逃离纷扰。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饭色”和“殊宝器”的对比,表达对物质的冷漠,认为内心的宁静比外在的奢华更重要。同时,树木的香气与禅意的结合,象征着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进一步深化了超脱的主题。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佛教思想,也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表达,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知君学地厌多闻:诗人知道对方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但却对世俗的知识和信息感到厌烦。
  2. 广渡群生出世氛:表达了希望能帮助众生超越世俗的愿望,向往出世的境界。
  3. 饭色不应殊宝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应与珍贵的器皿相提并论,强调生活的简朴。
  4. 树香皆遣入禅薰:自然的香气与禅的熏陶相结合,表达了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饭色”与“殊宝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将生活中简单的事物与高深的禅理相结合,展现出深刻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禅的理念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学地:象征知识与学问的追求。
  • 多闻:代表世俗的繁杂和对名利的追求。
  • 出世氛:象征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追求精神的自由。
  • 宝器:象征奢华与物质。
  • 禅薰:代表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德裕的《赠奉律上人》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物质的追求
    B. 对世俗的厌倦与追求内心宁静
    C. 对名利的向往
    D. 对权力的渴望

  2. 诗中提到的“树香”象征什么? A. 奢华
    B. 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C. 知识
    D. 友情

  3. “饭色不应殊宝器”这句表达了什么思想? A. 日常生活应追求奢华
    B. 简朴生活的重要性
    C. 对珍贵物品的喜爱
    D. 对饮食的讲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的作品强调享乐与豪放,而李德裕的《赠奉律上人》则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德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