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秋惭非隐,闲林喜退居。
老农争席坐,稚子带经锄。
竹径难回骑,仙舟但跂予。
岂知陶靖节,只自爱吾庐。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高秋时节,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并未隐居于此;在这闲适的林间,我却喜于退居田园。老农们争先恐后地坐下休息,而稚童们则带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竹林小径难以骑马而回,而我想要乘坐仙舟,心中却只是向往我自己的小屋。谁能理解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呢?我只爱自己的茅庐。
注释
- 高秋:指秋天的高远,象征着清冷和宁静。
- 隐:指隐居生活,陶渊明是隐士的典型代表。
- 闲林:指宁静的森林,环境的清幽。
- 老农:指年长的农民,象征着勤劳和朴素。
- 稚子:指年幼的孩子,带有天真无邪的气息。
- 经锄:指劳动时使用的工具,象征着农民的辛勤耕作。
- 竹径:指竹子铺成的小路,通常幽静狭窄。
- 仙舟:传说中的神仙所乘之舟,象征着超脱与理想的生活。
- 陶靖节:即陶渊明,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以其追求自然与淡泊名利而著称。
- 吾庐:指自己的小屋,表达对自我生活的珍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梦锡,号青山,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曾担任宰相,后来因政治斗争被贬。李德裕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德裕贬官后,他所处的环境使他更加向往隐居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的向往和对个人生活的珍视。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诗人反映了内心的沉静与思考。
诗歌鉴赏
《郊外即事寄侍郎大尹》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在秋天时节的感慨与思考。诗开篇以“高秋惭非隐”引入,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内心却因身处世俗而感到羞愧。接着,诗人描绘了乡间的宁静与闲适,“老农争席坐,稚子带经锄”,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勾勒出田园生活的真实画面,还传达了对平凡生活的赞美。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竹径难回骑,仙舟但跂予”,诗人通过竹径的狭窄与仙舟的理想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最后以“岂知陶靖节,只自爱吾庐”收尾,既是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感慨,也是对自己小屋的珍视,显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自足。
整首诗用词简洁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对个体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秋惭非隐:在高秋季节,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并不是隐士。
- 闲林喜退居:在宁静的林间,我却乐于隐退于田园。
- 老农争席坐:老农们争先恐后地坐下休息。
- 稚子带经锄:幼小的孩子们则带着锄头在田野间劳作。
- 竹径难回骑:那竹林小路,骑马难以返回。
- 仙舟但跂予:我想要乘上仙舟,却只能在此踯躅。
- 岂知陶靖节:谁能理解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呢?
- 只自爱吾庐:我只爱自己的小屋,体现了我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对比体现在“竹径”和“仙舟”之间,象征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诗中的意象如“老农”、“稚子”则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朴实与美好。此外,诗歌中通过“岂知陶靖节”引入陶渊明这一历史典故,增强了诗的深度和广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向往田园生活与隐士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珍视。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内心的宁静与自足,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秋:象征着清冷与高远,表明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悟。
- 闲林:代表着宁静的自然环境,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 老农:象征着勤劳与简单,体现了对传统生活的尊重。
- 稚子:象征着纯真与希望,孩子们的存在让生活充满生机。
- 竹径:象征着幽静的通道,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
- 仙舟:象征着理想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 吾庐:象征着自我归属,体现了对个人生活的珍视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陶靖节”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王维
- D) 杜甫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高秋惭非隐”,表达了诗人对__生活的向往。
-
判断题:诗中“老农”和“稚子”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厌恶。(对/错)
答案
- B) 陶渊明
- 隐士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描绘了隐士生活的理想。
- 《山中问答》——王维: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李德裕的《郊外即事寄侍郎大尹》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李德裕更加强调了自我情感的挣扎,而陶渊明则表现出一种理想的淡泊与超然。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然相似,但表达方式和情境设定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