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

时间: 2025-01-14 14:55:30

昔我伊原上,孤游竹树间。

人依红桂静,鸟傍碧潭闲。

松盖低春雪,藤轮倚暮山。

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我伊原上,孤游竹树间。
人依红桂静,鸟傍碧潭闲。
松盖低春雪,藤轮倚暮山。
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

白话文翻译:

从前我在伊原山上,独自漫游在竹林和树木之间。
人静静地依偎在红桂树下,鸟儿悠闲地栖息在碧绿的潭边。
松树的枝叶低垂着春天的雪,藤蔓倚靠着傍晚的山峦。
我对故乡的怀念永远存在,衰老后又如何能回去呢?

注释:

  • 伊原:地名,指的是今河南省的伊川,风景秀丽。
  • 孤游:独自游玩,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红桂:指的是红色的桂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碧潭:清澈的潭水,代表着宁静。
  • 松盖:松树的枝叶,形象地描绘出春雪覆盖的景象。
  • 桑梓邑:指故乡,桑树和梓树是古代常见的树木,象征着故乡的亲切感。
  • 衰老:指年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衰老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松树、桂花和潭水,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常用来寄托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年-849年),字梦符,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物,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早春时节,诗人身处法堂,回忆起自己在平泉的别业。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他在官场生活和个人情感上的复杂心境。

诗歌鉴赏:

李德裕的《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昔我伊原上,孤游竹树间”,通过“孤游”二字,直接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在竹树之间的漫游,既是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接下来的“人依红桂静,鸟傍碧潭闲”,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升华。红桂的静谧与碧潭的闲适,反映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

“松盖低春雪,藤轮倚暮山”,则通过形象的描写,勾勒出春天的景象,松树的枝叶低垂,春雪如盖,藤蔓倚靠在暮山之上,画面静谧而美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最后两句“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衰老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永恒怀念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在自然美景中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我伊原上:回忆过去在伊原的时光,设定了时间和空间。
  2. 孤游竹树间:独自一人徘徊在竹林树木之间,表现孤独。
  3. 人依红桂静:人静静地依偎在红桂树下,体现出安静的氛围。
  4. 鸟傍碧潭闲:鸟儿悠闲地栖息在清澈的潭水旁,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5. 松盖低春雪:松树的枝叶低垂,春雪覆盖,展现春天的美丽景象。
  6. 藤轮倚暮山:藤蔓依靠在黄昏的山峦上,暗示着一种宁静。
  7. 永怀桑梓邑:对故乡的永恒怀念,表达了对根的依恋。
  8. 衰老若为还:年纪渐长,回归故乡的可能性变得渺茫,表现了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 对仗:如“人依红桂静,鸟傍碧潭闲”,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青鸟和松枝似乎都有了情感,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怀念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深厚的乡愁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竹树: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
  2. 红桂:象征着美丽与温暖,带来一种静谧的生活情感。
  3. 碧潭:象征着清澈与宁静,反映诗人内心的平和。
  4. 春雪:象征着新生与希望,暗示着春天的到来。
  5. 桑梓邑:象征着故乡,寄托着对故土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李德裕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红桂”象征什么? A. 寂寞
    B. 美好
    C. 哀伤
    D. 远方

  3. “永怀桑梓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A. 忘却
    B. 怀念
    C. 厌倦
    D. 逃避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李德裕《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王维《山居秋暝》

  •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李德裕的诗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而王维则更注重对大自然的描绘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