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

时间: 2025-01-01 05:16:14

古无住持事,但只传法旨。

有能悟色空,便可超生死。

庸僧昧本原,岂识西归履。

买帖会禅床,佛法将何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无住持事,但只传法旨。
有能悟色空,便可超生死。
庸僧昧本原,岂识西归履。
买帖会禅床,佛法将何恃。

白话文翻译:

古时没有住持的事务,只有传递法旨。
如果有人能够明白色与空的道理,便可以超越生死。
庸碌的僧人迷失了根本,怎能识得西归的路?
购买一张法帖坐在禅床上,佛法又能依靠什么呢?

注释:

  • 住持:指主持寺庙事务的和尚。
  • 法旨:佛教的教义或法理。
  • 悟色空:理解“色”和“空”的哲理,色指物质,空指无。
  • 西归:指归向西方极乐世界,通常与释迦牟尼的教义相关。
  • 买帖:指购买法帖或书籍,象征对佛法的追求。

典故解析:

“色空”是佛教基本哲理之一,强调物质与虚无的对立与统一。西归则是指信仰中追求的极乐世界。诗中反映出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芾,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风清新、哲思深邃著称,尤其在佛教题材的创作上有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吴芾在景星岩的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庸碌僧人的批判,反映了当时佛教在文化生活中的影响。

诗歌鉴赏:

吴芾的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入探讨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对生死的理解与超越。诗中前两句指出古代并无专职的住持,强调了法旨的传递才是佛教存在的根本。而“色空”则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若能领悟其中,就能超越生死的界限,达到解脱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庸僧的讽刺,指出他们迷失在表象之中,无法理解真正的佛教思想,无法找到通向解脱的道路。最后一句“买帖会禅床,佛法将何恃”发出质疑,表明对于那些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而不求深入理解的行为的无奈与批判。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佛教教义的探讨,更是对当时僧侣群体的一种反思与警示,具有较高的哲学深度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无住持事,但只传法旨:古代寺庙并无专职的住持,只有传教的职责。
  2. 有能悟色空,便可超生死:若有人能够理解“色”和“空”的道理,就能超越生死的束缚。
  3. 庸僧昧本原,岂识西归履:那些庸碌的僧人迷失了根本,怎能认识到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
  4. 买帖会禅床,佛法将何恃:仅仅通过购买法帖而坐在禅床上,佛法又能依靠什么呢?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佛教的不同状态,强调真实理解与表面追求的差异。
  • 反讽:对庸僧的批判,透过直白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讽刺意味。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对佛法的真正理解与内心的觉悟,批判那些仅仅依靠表面知识而不求本质的行为,传达出一种追求真理与内心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物质世界的复杂与纷扰。
  • :象征虚无与解脱的境界。
  • 庸僧:代表着对佛教精神的误解与滥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芾的诗中提到的“色空”主要指什么?

    • A. 物质与虚无
    • B. 生与死
    • C. 知与行
    • 答案:A
  2. 诗中“买帖会禅床”意在表达什么?

    • A. 对佛法的深入理解
    • B. 对表面行为的讽刺
    • C. 一种修行方式
    • 答案:B
  3. “庸僧昧本原”中的“昧”指什么?

    • A. 明白
    • B. 迷失
    • C. 学习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吴芾的此首诗与杜甫的《登高》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但吴芾更侧重于佛教的哲学,而杜甫则是在政治与个人命运的层面进行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佛教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