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行宫八景 其二 在川处》

时间: 2024-09-19 20:37:46

绰楔伊谁勒屿巅,四围乔木俯临泉。

既称夫子在川处,安藉释迦别教传。

责实循名又奚必,枕流漱石且云然。

从今横尾一拳石,来往何妨著寸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绰楔伊谁勒屿巅,四围乔木俯临泉。既称夫子在川处,安藉释迦别教传。责实循名又奚必,枕流漱石且云然。从今横尾一拳石,来往何妨著寸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耸的山岭,四周被高大的树木环绕,俯视着泉水。既然称为“夫子”的孔子曾在此地讲学,那么佛教的释迦牟尼为何也要在此传播教义?追求真实和名声又有什么必要呢?不如在溪流边洗涤心灵,与石头相伴,悠然自得。从今往后,横亘在此的巨石,让我在此安居乐业,来往之间何妨在这寸田上耕作。

注释

  • 绰楔:意为模糊、朦胧的样子。
  • 伊谁:指代“谁”,表现诗人的疑问。
  • 勒屿巅:勒,指树木或山的高耸;屿巅,意为山顶。
  • 安藉:安置、依靠的意思。
  • 释迦:指释迦牟尼,即佛教的创始人。
  • 责实循名:追求真实和名声。
  • 枕流漱石:侧重于自然生活的遐想和淡泊。
  • 横尾一拳石:指一块横放在山间的巨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乾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统治时期(1735-1796年)被视为清代的盛世。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创作了大量诗词,涉及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泉林行宫八景》是弘历在游览泉林时所作,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高耸的山峰和环绕的树木,营造出一种幽静而高远的意境。接着,诗人提到了孔子和释迦牟尼,提出了对教育和信仰的思考,表达了对现实的淡泊态度。诗中“责实循名又奚必”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无所谓和对真实的追求。

通过“枕流漱石”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愿望,流露出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最后的“来往何妨著寸田”更是强调了在自然中安居乐业的理想,展现出一种对乡土和自然的归属感。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活,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深思,表现出诗人高远的情怀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绰楔伊谁勒屿巅:在高处的山峰上,感受到模糊的气息,诗人对这个地方的问询。
  2. 四围乔木俯临泉:四周高大的树木俯视着清泉,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美。
  3. 既称夫子在川处:既然孔子曾在此讲学,表示此地的文化底蕴。
  4. 安藉释迦别教传:释迦牟尼又为何要在此传播佛法,疑问其必要性。
  5. 责实循名又奚必:追求真实与名声又有什么必要性,表达了对名利的思考。
  6. 枕流漱石且云然:在溪流中洗涤心灵,与石头相伴,表现恬淡的生活态度。
  7. 从今横尾一拳石:从今往后,这块巨石将成为诗人生活的一部分。
  8. 来往何妨著寸田:来往之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又有什么妨碍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巅比喻高远的境界,树木俯视泉水表现出自然的包容。
  • 拟人:树木和泉水似乎在对话,营造生动的自然场景。
  • 对仗:如“责实循名又奚必”,形成整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泊,表现出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与世无争,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和灵魂的纯净,代表自然的清新。
  • 乔木:象征高大、坚韧的精神,代表诗人向上的追求。
  • :象征稳重和持久,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夫子”指的是谁? A. 释迦牟尼
    B. 孔子
    C. 老子
    D. 庄子

  2. “枕流漱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名利
    B. 安于自然
    C. 追求权力
    D. 随波逐流

  3. 诗中涉及的两位伟人分别是? A. 孔子和老子
    B. 释迦牟尼和庄子
    C. 孔子和释迦牟尼
    D. 老子和庄子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弘历的《泉林行宫八景 其二 在川处》更加强调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受。两者在意境上有所相似,但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弘历与他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