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雪》
时间: 2025-01-19 16:4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旱久魃不死,连阴未成雪。
微阳九地来,颠风三日发。
父老窃相语,号令风为节。
讲武罢冬夫,畿甸休保甲。
累囚出死地,冗官去烦杂。
手诏可人心,吾君信明哲。
风频雪犹吝,来岁恐无麦。
天公听一言,惟幸早诛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久旱不雨的天气,导致干旱的魃神依然存在,阴云笼罩却未能降雪。微弱的阳光逐渐升起,经过三天的狂风,似乎要带来变化。村里的老人们在私下交流,称呼风为节令。冬季的战争已停止,周边地区也不再防备。那些被囚禁的人得以重见天日,冗余的官员也被清除,政令得以顺畅而明朗。可人心所向的手诏,吾君明智而贤明。可风仍频频来袭,雪却迟迟未降,明年恐怕会缺少小麦。天公听我一言,希望能早日除掉魃神。
注释
- 魃:古代传说中的干旱之神,象征着干旱和灾难。
- 微阳:微弱的阳光,暗喻希望和变化的开始。
- 颠风:狂风,表明天气的恶劣变化。
- 父老:指乡里年长的人,通常是有经验和智慧的长辈。
- 号令风为节:将风视作节气,暗示自然现象的影响。
- 讲武:停止军事活动,暗指和平的来临。
- 畿甸:指京城周围的地区,表明政治中心的安定。
- 冗官:指多余的官员,暗示政治上的腐败。
- 手诏:指皇帝的诏令,体现了权威和治理的明智。
- 天公:天神,象征自然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兄长苏轼。苏辙的诗词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达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对自然景象的感悟。
创作背景
《冬至雪》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气候异常的时期。诗中反映了当时民众因干旱而忧虑的心情,表现了对国家治理和自然灾害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冬至雪》通过描绘气候变化和政治现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诗的开头,"旱久魃不死,连阴未成雪",直接揭示了干旱带来的困扰,展现了大自然的无情与魃神的影响。接着,诗人以微阳和颠风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暗示着希望的来临。诗中提到父老的私语,显示出民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随着诗歌的发展,苏辙展现了对社会政治的反思,呼应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腐败。通过“冗官去烦杂”“吾君信明哲”等句子,诗人表达了对明主的期望,渴望国家治理的清明与民生的安定。最后,"风频雪犹吝,来岁恐无麦",不仅是对未来的忧虑,更是对自然灾害和人祸交织的深度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丰富,意象更加鲜明。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旱久魃不死:长时间的干旱让魃神依然存在,指干旱的持续。
- 连阴未成雪:阴云笼罩,但却没有降雪,预示着气候的异常。
- 微阳九地来:微弱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象征着希望的出现。
- 颠风三日发:狂风持续三天,暗示天气的变化。
- 父老窃相语:乡里的老人们私下交流,反映民间对自然的关注。
- 号令风为节:把风当作节令,体现对自然规律的探讨。
- 讲武罢冬夫:停止冬季的战争,表示和平的希望。
- 畿甸休保甲:周边地区不再防备,暗示社会的安定。
- 累囚出死地:被囚禁的人得以释放,寓意对人性的关怀。
- 冗官去烦杂:多余的官员被清除,体现政治的清明。
- 手诏可人心:皇帝的诏令能顺应民心,寄托对明君的期望。
- 吾君信明哲:赞美君主的明智和贤明,表达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 风频雪犹吝:风频繁而雪迟迟不降,表现对自然的无奈。
- 来岁恐无麦:预示着来年的粮食短缺,揭示民生的忧虑。
- 天公听一言:向天神祈求,希望能早日解决干旱问题。
- 惟幸早诛魃:希望能早日铲除魃神,恢复正常的天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旱久魃不死,连阴未成雪”,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风、天公等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比喻:将风视为节令,象征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社会政治的思考,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与对明君的期望。通过对干旱与政治腐败的反思,诗人渴望国家的安定与人民的幸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魃:象征干旱与灾难,反映自然的无情。
- 微阳:希望与温暖的象征,暗示转机的可能。
- 颠风:狂风的意象,反映气候的剧烈变化。
- 父老:代表民众的智慧与声音,体现社会的关切。
- 手诏:权威的象征,表达对明主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魃”指代什么?
- A. 雨神
- B. 干旱之神
- C. 冬天的神
- D. 风神
-
填空:诗中提到的“微阳”象征着__。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治理腐败的无奈。 (对/错)
答案
- B
- 希望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社会民生,但杜甫更多反映战争带来的苦难。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关注生命的轮回。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的社会环境,与苏辙对现实的反思形成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