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风城垒小,远望一消凝。
洞客云中路,渔舟水底灯。
有钟聊是寺,半俗不成僧。
羁旅其间者,尘埃料可憎。
白话文翻译:
秋风吹拂着小小的城垒,远望去一片宁静。
山中的访客在云间行走,渔舟在水底摇曳着灯光。
有一口钟声传来,似乎是寺庙,却又半是世俗,未成真正的僧侣。
在这里旅居的人,尘世的纷扰实在令人厌恶。
注释:
字词注释:
- 城垒:指小型的城堡或防御工事。
- 消凝:消散而凝聚,形容景象的静谧。
- 洞客:即山中隐士,通常指追求隐居生活的人。
- 渔舟:渔船,指在水面上捕捞鱼类的小船。
- 水底灯:水中灯光,形容渔舟上点的灯。
- 钟:寺庙中的钟,象征宗教。
- 半俗不成僧:指的是不完全是和尚的状态,既有世俗气息又有宗教意味。
- 羁旅:旅居他乡,意味着离开故土。
- 尘埃:喧嚣与纷扰的象征。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洞客”可以追溯到道教和佛教文化中隐士的形象,常常被描绘为远离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这里的“有钟聊是寺”则暗示了宗教和世俗生活的交织,表明作者对这种状态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作往往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可能是在诗人旅途中所写,描绘了他对所见景色的思考及对生活的感悟,反映出他在自然与人世间的矛盾心理。
诗歌鉴赏:
《杂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风中的城垒、小舟与寺庙,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纷扰的厌倦。诗中“秋风城垒小”一句,开篇即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凉、宁静的秋日场景,给人以视觉与感官上的冲击。接下来的“洞客云中路,渔舟水底灯”则通过对比,展现了隐士与世俗之间的距离,渔舟点亮的灯光在水底的倒影,象征着在世俗生活中仍然保留的那份灵性。最后两句“有钟聊是寺,半俗不成僧”则更进一步反映了诗人对宗教与世俗生活交织的思考,同时表达了对羁旅生涯的无奈与对尘世烦扰的厌倦。整首诗情景交融,以简练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哲理,使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城垒小:描绘了秋风轻拂过小城垒的画面,给人一种清新且静谧的感觉。
- 远望一消凝:从远处望去,城垒的轮廓在秋风中愈加清晰,象征着一种宁静的氛围。
- 洞客云中路:隐士如同云中的行者,代表着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状态。
- 渔舟水底灯:渔舟在水中行驶,水面下的灯光映照出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 有钟聊是寺:寺庙的钟声让人联想到宗教的存在,但又不完全归于宗教。
- 半俗不成僧:指的是这种混合状态,既有世俗的气息,又有宗教的特质。
- 羁旅其间者:身处这种环境,诗人感受到了一种羁旅的孤独。
- 尘埃料可憎:对尘世的厌恶,表明了他对烦扰的反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士比作“洞客”,形象生动。
- 对仗:如“有钟聊是寺,半俗不成僧”,工整且富有韵律感。
- 意象:通过“秋风”、“渔舟”等意象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隐逸与世俗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宗教与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反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凋零与思考的季节。
- 城垒:代表着人类的庇护与防御。
- 洞客:隐士,象征着追求精神自由的人。
- 渔舟:生活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
- 钟声:宗教的象征,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洞客”指的是哪个群体? A. 隐士
B. 渔民
C. 士人
D. 商人 -
诗中的“尘埃”象征什么? A. 自然
B. 繁忙的生活
C. 幸福
D. 宁静 -
诗中提到的“水底灯”是指什么? A. 渔船的灯光
B. 失落的希望
C. 远方的星星
D. 城市的灯光
答案:
- A. 隐士
- B. 繁忙的生活
- A. 渔船的灯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郑刚中的《杂兴》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郑的诗更强调与世俗的对立,而陶则显得更为淡然。
- 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有类似的主题,通过山水自然的描绘展现出宁静与和谐,风格上更加细腻和唯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秋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