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绛蜡啼千箸,冰蚕搅万丝。空房香烬欲消时。冷暖争如宝鸭,腹中知。
白话文翻译:
在深夜,红蜡烛在悄然燃烧,像千根筷子一样,发出轻微的啼鸣;冰冷的蚕丝在空中搅动,似乎在编织着万千的情思。此时,空荡荡的房间里,香烛的余烬渐渐要熄灭,正是冷暖交替之际,就如同宝鸭在水中游弋,心中自有分寸。
注释:
- 绛蜡:红色的蜡烛,常用于灯光。
- 啼千箸:形容蜡烛燃烧时发出的细微声响,似乎像千根筷子在轻轻啼鸣。
- 冰蚕:指寒冷的环境中蚕丝的形象,表现了夜的寒冷与丝线的柔软。
- 空房:指无人居住的房间,传达了一种孤独感。
- 香烬:指香烛的余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温情的消散。
- 冷暖争如宝鸭:比喻内心的冷暖情感交替,像宝鸭在水中游动,心中自有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描绘手法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展现出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夜深人静时,结合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当时社会的孤独感,反映了人们在夜晚的思绪与对温暖的渴望。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孤独夜晚的感受与内心的挣扎。
诗歌鉴赏:
《南歌子 其三 闺夜》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夜晚。开篇用“绛蜡啼千箸”形象地描绘了蜡烛在夜空中的微光,传递出一种温暖却又短暂的感觉。接着,冰蚕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丝寒意,强化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随着“香烬欲消时”的出现,诗人似乎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和温暖的消散。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将读者的情感引向对内心感受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冷暖争如宝鸭,腹中知”则更深层地探讨了人内心的感受,暗示着在这个冷暖交替的时刻,内心的感受比外在的环境更为重要。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意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绛蜡啼千箸:描写蜡烛的光影,象征着孤独与温暖的交织。
- 冰蚕搅万丝:传达了夜晚的寒冷以及思绪的纷乱。
- 空房香烬欲消时:表现了孤独的空间与时间的流逝。
- 冷暖争如宝鸭,腹中知:对内心感受的深刻反思,强调内心的真实与外界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与筷子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如“冷暖争”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夜晚,探讨了人内心的情感与温暖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孤独和思念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绛蜡:象征温暖和光明。
- 冰蚕:表现寒冷与柔软的对比。
- 香烬:象征着过去的温暖和时间的流逝。
- 宝鸭: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真实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绛蜡啼千箸”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蜡烛的声音
- B. 竹子的声音
- C. 人的哭泣
- D. 风的声音
-
“空房香烬欲消时”中的“香烬”指的是什么?
- A. 香水
- B. 蜡烛的余烬
- C. 食物的香味
- D. 花香
-
诗中提到的“冷暖争如宝鸭”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外界环境的变化
- B. 内心感受的对比
- C. 自然现象
- D. 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写了孤独与思念,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
- 《夜泊牛渚怀古》:则通过历史的角度反映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