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韵》

时间: 2025-01-17 10:02:17

久雨送春晚,倦游怜客穷。

不因人事谬,安得诗篇工。

莺语唤昨梦,鸡声惊晓风。

此时无好句,愁绝有谁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雨送春晚,倦游怜客穷。
不因人事谬,安得诗篇工。
莺语唤昨梦,鸡声惊晓风。
此时无好句,愁绝有谁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作者因久雨而感到无精打采,心中怜惜旅途中的客人。不是因为人事的牵绊,如何能写出好的诗篇呢?黄莺的歌声唤醒了我昨日的梦,鸡鸣声又将我从晨风中惊醒。在这样的时刻,我没有好的句子可写,心中的愁苦又有谁能与我分享呢?

注释

  • 久雨送春晚:长时间的雨水使春天显得迟暮。
  • 倦游怜客穷:疲惫的游子对身世困窘感到同情。
  • 不因人事谬:不是因为人事的错乱。
  • 安得诗篇工:怎么能写出好的诗篇呢?
  • 莺语唤昨梦:黄莺的叫声唤起了我昨天的梦。
  • 鸡声惊晓风:鸡鸣声惊醒了我清晨的宁静。
  • 此时无好句:此时没有好的诗句。
  • 愁绝有谁同:愁苦中又有谁能和我同感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反映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风格多样,常运用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季,经历了长时间的阴雨,诗人对春天的结束感到惋惜,同时也表达了对游子心境的同情,透过这些细节展现出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和前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开篇的“久雨送春晚”,描绘了春天被雨水浸泡的景象,雨水的沉重感与春天的消逝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倦游怜客穷”一句,带出了一种身在旅途的疲惫与无奈,诗人对客人的同情不仅是对他人境遇的感慨,也是对自己所处境地的反映,构建了一种共鸣。

“莺语唤昨梦,鸡声惊晓风”两句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声音如何影响人的思绪,莺鸟的叫声仿佛唤醒了诗人过去的美梦,而鸡鸣声则把他拉回现实,形成了一种梦与醒的对比,突显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两句“此时无好句,愁绝有谁同”,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创作灵感的枯竭与愁苦的孤独,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寂寞和无奈。整首诗以春天的结束和个人情感的孤独为主线,情景交融,意象丰富,传递出深刻的哲理与感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久雨送春晚:描述了春天因长时间的雨水而显得衰老,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
    • 倦游怜客穷:表达了对游子艰辛的同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无奈。
    • 不因人事谬:强调诗人与外界纷扰无关,内心的创作灵感枯竭。
    • 安得诗篇工:质疑自己如何能够写出好的诗篇,表现出对创作的自我怀疑。
    • 莺语唤昨梦:通过自然的声音,唤起了过去的美好记忆,形成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 鸡声惊晓风: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象征着现实的冲击。
    • 此时无好句:表达了此时无灵感的无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 愁绝有谁同:孤独的愁苦无人分享,表现出深刻的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莺语”与“鸡声”,形成了音韵的和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结合,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与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挣扎,展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忧愁与消逝,暗示着春天的结束。
  • :象征着美好与温暖,唤起美好的回忆。
  • :象征着现实与清醒,提醒诗人面对现实。
  • :代表着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久雨送春晚”中“春晚”是指什么? A. 春天的结束
    B. 春天的开始
    C. 春天的美好
    D. 春天的雨水

  2. 诗中提到的“莺语”是指什么? A. 鸡鸣声
    B. 黄莺的叫声
    C. 风声
    D. 雨声

  3. 诗人对“愁绝”的感受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忧伤
    D. 兴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忧愁。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自我反思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廖行之的《和前韵》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廖行之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孤独,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