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目》

时间: 2025-01-06 12:00:18

不谓山行得此晴,有名胜处必须经。

玉田草满春无极,石室人稀夜不扃。

自料俗情应厌倦,谁知幽意在空冥。

碧桃却似传消息,一曲琼歌月满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谓山行得此晴,有名胜处必须经。
玉田草满春无极,石室人稀夜不扃。
自料俗情应厌倦,谁知幽意在空冥。
碧桃却似传消息,一曲琼歌月满庭。

白话文翻译:

这次山行竟然遇上了晴天,真是意外。为了欣赏名胜,我不得不经过这里。玉田的草木茂盛,春天似乎没有尽头,石室里人迹稀少,夜里也不锁门。我本以为世俗的情感会让我感到厌倦,没想到幽静的意境却在这空旷的天地中。那碧桃花仿佛在传递消息,一曲美妙的歌声在月光下响彻庭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谓:没有想到。
  • 名胜:著名的风景名胜。
  • 玉田:指美丽的田野。
  • 草满春无极:草木茂盛,春天的景象似乎没有尽头。
  • 石室:指山间的石头房屋或洞穴。
  • 人稀:人很少。
  • 夜不扃:夜晚不关门。
  • 俗情:世俗的感情。
  • 幽意:幽静的意趣。
  • 碧桃:指碧绿色的桃花。
  • 琼歌:美妙的歌声。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碧桃”可能与古代文人对桃花的赞美有关,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美丽、春天和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字子开,号月溪,宋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性情洒脱,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施枢游历东天目山时,正值春天,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以及内心的宁静,借此表达对世俗繁杂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东天目》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山行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意外的晴天和美好景致的感慨。在“玉田草满春无极”的描写中,诗人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无尽的生命力。而“石室人稀夜不扃”则表现了诗人对人迹罕至、幽静夜晚的向往,显示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反思世俗生活的烦扰,表达出一种对幽静意趣的追求,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最后一句“碧桃却似传消息,一曲琼歌月满庭”则通过桃花的意象,传递出一种美好的情感与欢乐,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象与深邃的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哲思,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美感享受与思考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谓山行得此晴:未曾想到在山行中能遇到如此晴朗的天气,表达了惊喜与意外。
  2. 有名胜处必须经:为欣赏著名的风景名胜,诗人不得不经过这里,暗示了旅行的必然性。
  3. 玉田草满春无极:描绘了春天的田野生机勃勃,草木繁盛,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4. 石室人稀夜不扃:夜晚的石室里人迹稀少,门不锁,传达了宁静与孤独的氛围。
  5. 自料俗情应厌倦:作者自认为对世俗繁杂的情感感到厌倦。
  6. 谁知幽意在空冥:却没想到在这空旷的地方,能体会到幽静的意趣。
  7. 碧桃却似传消息:碧桃仿佛在传递着某种信息,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8. 一曲琼歌月满庭:月光下传来美妙的歌声,营造出一种恬静而美好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碧桃比作传递消息的媒介,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山行的经历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世俗繁杂生活的厌倦,最终在幽静中寻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田:象征着美丽与繁荣,春天的生机。
  • 碧桃: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传递着乐趣与情感。
  • 石室:代表宁静与孤独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碧桃”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美好与希望
    • C. 世俗的烦扰
  2. 诗人对“俗情”的态度是?

    • A. 热爱
    • B. 厌倦
    • C. 无所谓
  3. 以下哪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 A. 石室人稀夜不扃
    • B. 玉田草满春无极
    • C. 不谓山行得此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施枢更侧重于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而王维则更注重环境的宁静氛围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