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亲于连江因过筠溪叩门循行叹其荒翳不治有怀普现居士口占此章》

时间: 2025-01-04 10:30:06

筠庄主人何未归,溪畔长林穿翠微。

此去功名时欲至,个中车马迹全稀。

茅茨漏久蜗涎篆,篱落攲多蛛网围。

公肯借庵容我老,为公朝夕扫柴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筠庄主人何未归,溪畔长林穿翠微。
此去功名时欲至,个中车马迹全稀。
茅茨漏久蜗涎篆,篱落攲多蛛网围。
公肯借庵容我老,为公朝夕扫柴扉。

白话文翻译

筠庄的主人为何还没有回来呢?
溪边的高树在翠绿的阳光中摇曳。
我此行本想追求功名,然而这里的车马踪迹却已稀少。
茅草屋顶漏雨已久,蜗牛在屋檐下留下了痕迹;
篱笆旁的杂草歪斜,四周都是蜘蛛网环绕。
您是否愿意借给我这间茅庵,让我在这里安度晚年?
我愿意为您朝夕打理柴门。

注释

  • 筠庄:指竹子茂盛的地方,主人未归,暗示荒凉。
  • 翠微:形容青翠的山林。
  • 功名:指科举考试中的名声与地位。
  • 车马迹:指往来的车辆与马匹的痕迹,象征繁华与热闹的迹象。
  • 茅茨:茅草屋顶,漏雨表示居住条件差。
  • 蜗涎篆:蜗牛在雨水中留下的痕迹,形容时间久远。
  • 篱落:篱笆,表示居所的简陋。
  • 公肯:您愿意吗?用以请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对宁静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因拜访亲友而途经筠溪时,感受到周围环境的荒凉与寂静,触动了他对名利的思考及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冷静与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和隐逸生活的深切思考。诗的开头以“筠庄主人何未归”引入,展现了诗人对筠庄主人归来的期待和失落感。这种期待与失落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思乡情绪。

进一步,诗人描绘了溪边的自然风光,使用“溪畔长林穿翠微”的形象,突显了环境的幽美与宁静。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功名的思索,“此去功名时欲至,个中车马迹全稀”,诗人意识到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现实的冷酷与孤寂让人感到迷茫与失落。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茅草屋与篱落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公肯借庵容我老”,表明了他希望能够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安度晚年,远离世俗的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故乡的怀念,又有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筠庄主人何未归:开篇提问,表达对筠庄主人的思念与期待。
  2. 溪畔长林穿翠微:描绘了溪边的自然风光,绿林如烟,意境优美。
  3. 此去功名时欲至:表明来此地的初衷是为了追求功名。
  4. 个中车马迹全稀:现实与期待之间的落差,表明这里已不再热闹。
  5. 茅茨漏久蜗涎篆:描写居所破旧,体现生活的艰辛。
  6. 篱落攲多蛛网围:周围环境的荒凉与冷清,感受自然的孤独。
  7. 公肯借庵容我老:请求主人给予隐居的庇护,表达归隐的愿望。
  8. 为公朝夕扫柴扉:表明愿意为主人打理生活,体现谦卑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蜗涎篆”,通过蜗牛的印记来隐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前后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溪畔长林”、“茅茨”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反思与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筠庄:象征着自然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 :象征流动的时间与人生的变化。
  • 车马迹:象征繁华与喧嚣,代表社会的浮华。
  • 茅茨:象征简朴的生活,体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开头提到的“筠庄”意指: A. 竹子茂盛的地方
    B. 一座城市
    C. 一位亲友的名字

  2. 诗中提到的“车马迹”象征什么? A. 名利与繁华
    B. 田园生活
    C. 旅行的痕迹

  3. 诗人希望能在筠庄做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安度晚年
    C. 游历四方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张元干的《访亲于连江因过筠溪叩门循行叹其荒翳不治有怀普现居士口占此章》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元干更强调个人的思考与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意境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词典》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