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克明》

时间: 2025-01-19 19:18:00

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

偶随岸柳春先觉,试比山樊韵不同。

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

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咏寒枝入国风,广文官冷更诗穷。
偶随岸柳春先觉,试比山樊韵不同。
十顷清风明月外,一杯疏影暗香中。
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

白话文翻译

谁在寒冷的枝头吟咏国风?文官的诗词愈发冷清,创作也变得贫乏。偶然间我在岸边的柳树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试图和高山的樊笼作比较,发现韵味截然不同。在十顷清风与明月之外,独自品味一杯清茶,细细感受那淡淡的香气。在遥远的一夜相思之后,铁石心肠的我也为此感到些许的烦恼。

注释

  1. 寒枝:指寒冷季节的树枝,象征孤独和冷清。
  2. 国风:古代诗歌的一部分,指《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内容多描写民间生活。
  3. 广文官:古代的文官,通常指官吏,表示诗人的身份和所处的社会地位。
  4. 岸柳:指岸边的柳树,春天来临时,柳树开始发芽,象征春天的到来。
  5. 山樊:指高山的围墙,表示限制和束缚。
  6. 疏影:指稀疏的影子,暗示隐约的美感。
  7. 相思:表达思念之情,通常与恋爱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词作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达爱国情怀和个人理想。辛弃疾生于战乱时代,深受时代动荡影响,作品中常蕴含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和吴克明》创作于辛弃疾的晚年,此时正值南宋与金国的对峙,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情感的挣扎在诗中得以体现。

诗歌鉴赏

《和吴克明》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表现了诗人对创作困境的深切体会和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诗的开头通过对寒枝与国风的对比,表达了创作灵感的枯竭和时代的冷漠。该诗不仅有对自我创作的反思,还隐含着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随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偶然在柳树旁感受到春意,暗示着新的希望与灵感的萌发。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十顷清风明月外”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境界,表现出一种淡然与超脱。而“一杯疏影暗香中”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细腻的感悟与享受,暗示内心的宁静与雅致。最后一句“遥知一夜相思后,铁石心肠也恼翁”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爱与思念的深切反思,尽管内心坚硬,但情感的波动依然能触动心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咏寒枝入国风:开篇设问,意在引入主题,表现诗人的孤独与创作的困境。
  • 广文官冷更诗穷:描写文人处境的冷清与创作的贫乏,暗示社会对文人的冷淡。
  • 偶随岸柳春先觉:柳树的春意唤醒了诗人的感知,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试比山樊韵不同:诗人尝试与高山的韵味作比较,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 十顷清风明月外: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突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淡然。
  • 一杯疏影暗香中:表达一种对生活细腻的感受,暗示内心的雅致与清幽。
  • 遥知一夜相思后:回忆思念的情感,体现出牵挂与忧虑。
  • 铁石心肠也恼翁:尽管内心坚硬,却也难免被情感所扰,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寒枝、岸柳等意象为比喻,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拟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赋予其情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孤独与思念展开,表现出在时代的冷漠中,诗人内心对爱与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诗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枝:象征孤独、凋零。
  • 岸柳: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清风明月:象征宁静与超脱的境界。
  • 疏影暗香:象征隐约的美感与内心的清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枝”象征什么? A. 孤独
    B. 春天
    C. 友谊
    D. 富贵

  2. “广文官冷更诗穷”中“诗穷”意指什么? A. 诗歌数量多
    B. 创作灵感枯竭
    C. 诗歌内容丰富
    D. 诗歌流派繁多

  3. 诗中提到的“十顷清风明月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期待
    C. 宁静
    D. 激昂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风: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柔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