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周畏知二首 其二 张栻 〔宋代〕
半世功名误,苍颜幕府游。 文辞追楚些,得失付阳秋。 荐牍方交上,衡门岂重留。 青云看稳去,快处一回眸。
白话文翻译:
半生追求功名却误了自己,如今苍老地在幕府中游走。 文辞追求高雅如楚辞,将得失看作是历史的评判。 推荐信刚刚递交上去,家门岂会再次挽留。 稳稳地走向高远的未来,快意时回头一望。
注释:
- 半世功名误:指作者半生追求功名却未能如愿,感到遗憾。
- 苍颜:指苍老的面容。
- 幕府游:指在幕府中任职或游历。
- 文辞追楚些:文辞追求高雅,如楚辞的风格。
- 得失付阳秋:将个人的得失看作是历史的评判,即不在乎一时的得失。
- 荐牍方交上:推荐信刚刚递交上去。
- 衡门岂重留:家门岂会再次挽留,意指不再留恋。
- 青云看稳去:稳稳地走向高远的未来。
- 快处一回眸:在快意时回头一望,表达一种豁达和留恋。
诗词背景:
张栻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诗是送别友人周畏知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和对过往的回顾。诗中透露出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友人前程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周畏知的送别,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友人前程的乐观态度。首句“半世功名误”直接点出了作者对功名的看法,认为追求功名是一种误导。接下来的“苍颜幕府游”描绘了作者苍老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他在幕府中的经历。诗中“文辞追楚些,得失付阳秋”展现了作者对文辞的追求和对得失的超然态度。最后两句“青云看稳去,快处一回眸”则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稳稳地走向高远的未来,并在快意时回头一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半世功名误,苍颜幕府游。
- 意思:半生追求功名却误了自己,如今苍老地在幕府中游走。
- 用词:“半世”、“苍颜”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痕迹。
- 意象:“幕府游”暗示了作者在政治舞台上的经历。
- 情感:表达了对功名的失望和对过往的回顾。
-
文辞追楚些,得失付阳秋。
- 意思:文辞追求高雅如楚辞,将得失看作是历史的评判。
- 用词:“追楚些”、“付阳秋”展现了作者对文辞的追求和对得失的超然态度。
- 意象:“楚些”指楚辞的风格,“阳秋”指历史的评判。
- 情感:表达了对文辞的追求和对得失的淡然。
-
荐牍方交上,衡门岂重留。
- 意思:推荐信刚刚递交上去,家门岂会再次挽留。
- 用词:“荐牍”、“衡门”指推荐信和家门。
- 意象:“交上”、“重留”表达了行动和决心。
- 情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告别。
-
青云看稳去,快处一回眸。
- 意思:稳稳地走向高远的未来,快意时回头一望。
- 用词:“青云”、“稳去”、“快处”、“回眸”描绘了未来的景象和情感。
- 意象:“青云”象征高远的未来,“回眸”表达留恋。
- 情感: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和对过去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青云”比喻高远的未来。
- 拟人:“得失付阳秋”将得失拟人化为历史的评判。
- 对仗:“文辞追楚些,得失付阳秋”中的“追”与“付”、“楚些”与“阳秋”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友人前程的乐观态度。通过对自己半生追求功名的反思和对友人未来的祝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苍颜”、“幕府”、“楚些”、“阳秋”、“青云”、“回眸”。
- 详细解释:
- “苍颜”:苍老的面容,象征岁月的流逝。
- “幕府”:政治舞台,象征作者的经历。
- “楚些”:楚辞的风格,象征高雅的文辞。
- “阳秋”:历史的评判,象征对得失的超然态度。
- “青云”:高远的未来,象征美好的前程。
- “回眸”:回头一望,象征留恋和回忆。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友人前程的乐观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半世功名误”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什么态度? A. 追求 B. 失望 C. 淡泊 D. 热衷
-
“文辞追楚些”中的“楚些”指的是什么? A. 楚国的风俗 B. 楚辞的风格 C. 楚国的历史 D. 楚国的地理
-
“得失付阳秋”中的“阳秋”指的是什么? A. 历史的评判 B. 秋天的阳光 C. 阳春白雪 D. 阳间的秋天
-
“青云看稳去”中的“青云”象征什么? A. 高远的未来 B. 青色的云彩 C. 青年的梦想 D. 青山的风景
答案:
- B. 失望
- B. 楚辞的风格
- A. 历史的评判
- A. 高远的未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栻的其他送别诗,如《送周畏知二首 其一》。
- 其他宋代诗人的送别诗,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送周畏知二首 其一》与《送周畏知二首 其二》对比,展现不同的情感和主题。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张栻的《送周畏知二首 其二》对比,展现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张栻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