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景逊》

时间: 2025-01-04 07:28:21

别后西城上,来须到日曛。

目迎秦塞雁,心过陇山云。

寡合无如我,高怀少似君。

相思只相望,徒尔托云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景逊 文同 〔宋代〕

别后西城上,来须到日曛。 目迎秦塞雁,心过陇山云。 寡合无如我,高怀少似君。 相思只相望,徒尔托云云。

白话文翻译:

分别之后在西城之上,等到太阳落山才来。 眼睛迎接着秦塞的雁群,心中穿越着陇山的云彩。 与人难以合群的没有像我这样的,胸怀高远的少有像你这样的。 相思之情只能相互凝望,徒劳地寄托于云云。

注释:

  • 日曛:太阳落山时的余晖。
  • 秦塞:指秦地的边塞,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 陇山:位于今甘肃省,古代常用来指代边疆。
  • 寡合:难以与人合群。
  • 高怀:高远的情怀。
  • 托云云:寄托于云,比喻无法实现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的成就。这首诗是文同寄给友人景逊的作品,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与友人景逊分别后所作,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聚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边塞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目迎秦塞雁,心过陇山云”一句,既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又隐喻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自比为难以合群的人,而将友人视为胸怀高远的人,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和思念。最后两句“相思只相望,徒尔托云云”,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悲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别后西城上,来须到日曛。”:诗人站在西城之上,等待友人直到太阳落山。
  2. “目迎秦塞雁,心过陇山云。”:诗人用眼睛迎接边塞的雁群,心中想象着穿越陇山的云彩。
  3. “寡合无如我,高怀少似君。”:诗人自认为难以与人合群,而友人的胸怀高远少有人能比。
  4. “相思只相望,徒尔托云云。”: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相思之情,但只能相互凝望,无法实现。

修辞手法:

  • 拟人:“目迎秦塞雁”中的“目迎”将眼睛拟人化,赋予了眼睛主动迎接的动作。
  • 比喻:“心过陇山云”中的“心过”比喻心中的思念穿越了边疆的云彩。
  • 对比:“寡合无如我,高怀少似君”通过对比诗人和友人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友人的高远情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聚的无奈。通过边塞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 秦塞雁:象征边疆的辽阔和遥远。
  • 陇山云:象征边疆的神秘和不可及。
  • 日曛: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等待的漫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目迎秦塞雁”中的“秦塞”指的是什么? A. 秦地的边塞 B. 秦岭的山脉 C. 秦朝的都城 D. 秦国的边疆 答案:A

  2. 诗中“心过陇山云”中的“陇山”位于今天的哪个省? A. 甘肃省 B. 陕西省 C. 青海省 D. 宁夏省 答案:A

  3. 诗中“相思只相望,徒尔托云云”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敬仰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友人的无奈 D. 对友人的期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通过边塞的景象来抒发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寄景逊》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通过边塞的景象来表达离别后的思念,但文同的诗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文同的创作背景。